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林增崇: 文学青年爱上新闻 转型“全媒体通讯员”

玉林晚报 2017-08-22 09:53 大字

他不是记者,却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图文并茂的新闻把情况告知公众,十几年如一日;他不是记者,一年的发稿量却有数百篇,比一些专职记者还多;他不是记者,对待新闻却始终秉承严谨的态度,每篇报道都会认真采访、写作。

他叫林增崇,一名理科生,却在文科生称霸的世界里书写出了别样的精彩,一摞厚厚的“优秀通讯员”荣誉证书便是最好的证明。谈及这些成绩的取得,他谦虚地表示:“《玉林晚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是《玉林晚报》等众多报纸的编辑、记者,在业务上对我毫不吝啬地指导,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最早与晚报结缘是文学而非新闻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通讯员林增崇”,连篇累牍的新闻链接便跃然屏幕上。在《玉林晚报》新闻版块上,林增崇同样是刊发稿件比较多的通讯员,但他与晚报最早的“相识”,却不是因为新闻。

“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文学,写了不少散文、散文诗,在杂志、报刊陆续刊发了一些作品。后来经一名师兄引荐,有幸认识了晚报几位编辑、记者。”林增崇告诉记者,当时《玉林晚报》开设有一个《南流》副刊,刊发的都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很多文学爱好者喜欢往这里投稿,算

是本土文学作品展示的一个“大舞台”。

林增崇向几位编辑记者老师递交了几篇自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几位老师细心作了点评,指导进行修改润色,还留下了家庭地址,许诺有新作品都可以去找他们。得到了几位老师的鼓励和认可,林增崇信心满满,经常“厚着脸皮”拿着作品去向几位老师讨教,尤其住得离自家近的两位老师,更是频频受到他的“骚扰”。

得到晚报几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加上自身的努力,写作水平快速提升,尽管还是一名青涩的初中生,但他的作品陆续刊在《玉林晚报》文艺副刊上。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玉林晚报》上发表的处女作是一首散文诗,得了10元稿费。”谈及自己的文学成长之路、与晚报结缘的始末,林增崇不由大笑起来。

因本职工作需要与晚报的缘分加深

当时社会上有此一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爱好文学的林增崇在家人的干预下最终报考了理科专业。但他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期间在《玉林晚报》发表了不少文章,都是文学作品。直到2003年,进入交警部门从事宣传工作,才开始“转型”——由文学转向新闻。

“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能写好散文不一定能写好新闻。在交警系统从事宣传工作之初,我还是有点不适应的。”林增崇回忆道,幸亏自己此前因为文学爱好与晚报几位编辑记者相识,往后逐渐熟识。

当时工作上遇到困难,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请教几位老师,晚报几位老师很热心,将新闻写作技巧悉心传授,让他学会了新闻采写,很快适应了交警系统宣传工作,在随后的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交通安全宣传新模式,把枯燥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其他手段让广大群众理解、接受。《玉林晚报》曾开设过一个栏目《以案说法》,拥有很多忠实读者,主要供稿人就是林增崇。

一次次见证了晚报采编方式的变化

有了“高人”指点,加上个人努力,林增崇的业务能力逐渐提高,投稿频繁了起来,而2001年-2004年,《玉林晚报》接收通讯员的投稿,主要以手写稿为主,由通讯员邮寄或直接送到报社。林增崇写的不少稿件都是有时效的,很多时候,他得赶在编辑截稿前把稿件送达报社。

“当时的新闻稿都是手写初稿,修改后工整地抄写到信纸上,盖上单位公章,再骑摩托车送去报社。”林增崇笑着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的稿件能够得到编辑更多的关注,他苦练了很久钢笔字,为的是写得一手好字,增添手写稿的“颜值”。

2005年开始,报社使用传真机接收通讯员投稿,投稿不用亲自送到报社了,但他还是喜欢亲自跑一趟。用他的话来说,到报社送稿,主要是想与记者编辑们交流一下,直接听取记者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建议和写作提示,弥补自己新闻写作方面的不足。

2007年开始,报社推广使用计算机进行采编,通讯员大都通过电子邮箱向报社传稿,几乎没有通讯员亲自送稿了,但林增崇还是不时到报社串门,虚心向记者编辑请教。

进入201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来源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报社已经完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从单纯的报纸演变到微博、微信多方式“全媒传播”,林增崇主动接触新媒体新应用,迅速学会并善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以往他单纯往报社传递文档和图片,如今当晚报微报、微博需要视频展示时,他会提供丰富的视频素材,配合《玉林晚报》对新闻进行多平台、多角度报道展示。

林增崇递送稿件的变化,正是《玉林晚报》成长变迁的一个写照:最初的手工拣字排版——激光照排胶片晒版——再到如今电脑采编排版。在这个前行的足迹中,报社告别了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新时代。如果说晚报是携带他在新闻创作道路上不断成长,那么,林增崇则是晚报采编方式变化的历史见证者之一。

对这一切,林增崇谦虚地表示:“《玉林晚报》是我的良师益友,正是《玉林晚报》等众多报纸的编辑记者,在业务上对我毫不吝啬地指导,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话不必多,他希望一切感谢之意浓缩在这句平淡的寄语之中:“祝《玉林晚报》越办越好!”

新闻推荐

赵氏玉林分会表彰52名高考学子

本报讯(记者陈津远)8月20日,赵氏玉林分会对2017年高考录取的52名赵氏学子进行表彰奖励,其中考上一本线的学子每人获得奖学金2000元,其余考上二本线的学子每人获得奖学金600元。据了解,赵氏玉林分会一直...

玉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玉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