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陕北红泥变成有价值的艺术品——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艺术爱好者刘崇德

榆林日报 2017-07-08 10:05 大字

刘崇德正在制作泥塑 泥塑作品《对弈》

文图/本报通讯员王金梅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近日,榆林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议名单公示,神木泥塑赫然在榜。“说到非遗的传承人,我还算不上,我就是喜欢玩弄泥块的老头子,希望把陕北神木的红泥变成有价值的、美的东西供大家欣赏。”热衷于泥塑创作的刘崇德说。

“从当教师起,我开始真正研习作画,一边教学生,一边自己学。”刘崇德原来是一名美术老师,数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素描课上为了让孩子们区分平面图和立体图的不同,他就想办法自己用泥捏一个物品拿到课堂,让孩子们亲眼看到、亲手感觉到,然后作画。后来,学校开设泥塑兴趣小组,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进来,刘崇德也渐渐从捏课堂教学物件,到各种小泥人、小动物。

教学需要之余,刘崇德对泥塑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了一定美术基础的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泥塑艺术创作中。“这是钟楼、宝塔、四大美女、龙、司马光砸缸、武松打虎……”在一间车库改造的工作室里,展柜里整齐摆放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泥塑,刘崇德指着一一介绍着。

要捏泥人,需要的工序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从选泥到简单塑造,再从细节雕刻到晒干上色,每一个步骤看似简单,但需要全身心投入。“刚开始做泥塑,就用普通的泥,干了之后极容易开裂,后来发现神木东山的红泥黏性大,就从东山挖一些回来。”刘崇德说,红泥虽比普通泥土结实,但仍旧易破损、开裂,在反复试验中,他给泥中掺过毯毛、糜草,以求增加其韧度,但由于泥土过于粗糙而放弃了。后来他又想到掺入宣纸,宣纸浸水后变得黏稠,和出的泥做成泥塑果然结实多了。

从最初为了做教学道具到后来开始琢磨泥塑,刘崇德从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到平时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像农民种的大白菜、喂养的牲口等都会成为创作的素材。

刘崇德坦言,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重视,赋予这么高的使命,觉得十分自豪,可是现实当中刻意去学习的人很少,也很难执着地从事这一行业,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爱好者加入进来,把这一类传统文化发展好、保护好、传承好。

新闻推荐

2017大美榆阳·汽车产业园招商引资暨汽车博览会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榆林汽车产业园是榆阳区委、区政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而倾力打造的一个三产服务园区。园区总体定位是立足榆林,面向陕西,辐射晋、陕、宁、蒙等周边地区,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规模...

榆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榆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