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爱相伴 读者的华商情:“就是喜欢看华商报”

华商报 2017-06-28 03:02 大字

1997年7月1日,几乎是在华商报改版同一时间,这份亲民的都市报就融入了市民生活当中。

20年来,华商报以服务读者为宗旨,以传递温暖、温情、温馨为己任,在读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华商报改版20年来,赢得了一批忠实读者,他们与华商报相依相伴。

“没事了喜欢拿着报纸和邻居唠嗑”

今年已经70多岁的胡统清是一位老读者,和记者说起和华商报的故事,老人家开怀的笑了,原来在退休后,经邻居介绍他订了一份华商报,老人说:“现在真的很高兴,当时幸亏订了一份报纸,不然自己估计就彻彻底底与社会脱节了。”

“现在年纪也大了,电脑、手机等新产品就不怎么会玩,一天没事了喜欢拿着报纸和邻居唠嗑,讨论一下最新的政策变化。”胡统清表示,幸亏自己的眼睛还可以看得清东西,所以还可以看看报纸,看看电视。“要是没有报纸的话,我就没有办法了解社会。”

时至今日,他笑着说自己也算是华商报的“忠实读者”了,他的老伴也笑着说:“每一份报纸都看的津津有味”。虽然年龄大了,但是胡统清老人看起来仍比较健硕。提起对报纸的评价,他表示:“我现在眼睛还好,可以看报纸,华商报报道的新闻覆盖了时政、社会、体育等各个方面,信息比较全面,是一份十分好的报纸。”

“新闻覆盖面广,我们想知道的报上都有”

家住金阳小区的曹小刚是华商报的“忠实读者”,也是一位个体经营户,经常在闲暇之余看“信息广场”,从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一些信息。“作为一名个体经营户,既需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又需要一些行业信息。报纸上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版块都写的非常有意思,覆盖面太广了。”

“作为一名陕西人就应该看看陕西人自己办的报纸,心里面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曹小刚表示,就是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是自豪又好像是其他的感觉,反正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就是喜欢看华商报。

“主要喜欢看社区新闻以及今日榆林那一份,看看榆林本地的新闻,了解一下邻里之间的故事,让我容易和周边邻居更好的相处。”曹小刚称,新闻覆盖面太广了,读者想要的信息华商报上都有。

“报纸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

市民王刚家住榆林市怀德西路,退休后为了方便周围的居民就医方便,所幸就开了一家康复诊所。干净整洁的诊所内,王医生不断的询问病人的病情,闲暇下来的时候总喜欢泡一杯茶,随手拿起当天的报纸读起来。

“现在都没有精力出去逛街,所以获得外面世界消息的方法就是看看报纸,在诊所内又不适合安装电视机,怕影响病人休息,所以报纸是最好的媒介。”王刚医生说:“最主要的是人年纪大了,就比较喜欢安静一点的环境,不想在外奔波劳累,报纸就好像是一种生活的调剂品,在我的生活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王刚希望华商报可以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周围邻里之间的事情,使人们在了解新闻的同时,也能够像看故事一样的去看新闻。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文/图

孙玉娥:

黄马甲榆林站至今工作最久的员工

2004年,年纪轻轻的孙玉娥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黄马甲榆林站开始上班。如今,孙玉娥依然在黄马甲快递公司继续奉献着。

据孙玉娥介绍,当时她正准备找工作时,朋友告诉她黄马甲榆林站准备招人,她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来应聘,没想到通过考核正式上岗。“我们当时虽然收入不高,但是相比较其他工作,这个工作不是很累。”孙玉娥说,工作了这么多年,很多老订户早已经成了朋友。记得有一次,她正在送报纸时看到一位老大爷正在用手推车吃力地推着东西,便走过去帮忙,本来只是件小事,老人却不停跟她说谢谢,还邀请她到家里吃饭,后来老人见她执意不去,便订了一份报纸。更令她感动的是,有一次下雨,行动不灵活的老人正好在楼门口,见她双手抱着一摞报纸,竟然颤动着用双手为她拉开玻璃门,并坚持要上楼为她取雨衣……那一刻,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这就是对她工作和服务的最大肯定。

现在她已经是黄马甲榆林站的一名负责人,虽说再不用到处送报纸,但是每天依然要分发各类报纸和快件,孙玉娥笑着说:“我依然会继续着自己的黄马甲梦,累并快乐着。”华商报记者 杨虎元

新闻推荐

“拒绝毒品 快乐骑行”榆林市举行禁毒宣传活动

本报记者强继霞摄影报道6月26日是第30个国际禁毒日,为进一步深化禁毒宣传工作,市禁毒委员会、市公安局联合在高新区阳光广场举行6·26“拒绝毒品、快乐骑行”禁毒宣传活动。副市长、市禁毒委员会主...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