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善读书 读好书

榆林日报 2010-02-23 13:24 大字

李嘉懿

书籍是传递知识和文明的物质载体,是人类须臾难离的精神食粮和追求进步的无形阶梯。汉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当代著名学者于丹说:“一个人的阅读是生活方式,社会的阅读是生产方式。”诚哉斯言!好读书于人可以增长见识,怡养心性;于社会可以倡导文明,构建和谐;于国家可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去年以来,榆林市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打造“书香榆林”,对于统筹“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读书是一个知识内化、素质升华的高级精神活动。每一种书籍均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各种营养的有机汇集,才能形成独立的思维、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志趣、高雅的言谈、高超的才能……《论语·季氏》里记载,孔子教导儿子孔鲤“学诗”“学礼”,否则“无以言”“无以立”,我颇是赞同。

阅读经典荟萃,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然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的阅读视野、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迥然不同。读《唐诗三百首》,既可培养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可积累丰富精粹的语言素材,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写作水平。阅读志摩的诗歌、路遥的小说、四大名著和毛主席诗词,瞬间入情入境,飘飘乎陶然其中。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滥觞之远古口头文学、封卦爻辞、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以及《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代文学之精粹,得以丰富充实,奠定坚实的古代文学基础,蓦然感觉似乎读懂了古代文学之灵魂和内蕴,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诗兴盎然和书香馥郁。

喜好藏书,勤于读书,学养相济。静坐一方斗室,“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从中汲取知识营养,学会做人道理,感受到人文熏陶。费解之处,尤其古文,以致会达到愤悱的状态,三五日潜思劳神,一旦会意,便喜形于色、手舞足蹈。读书须静,心静才能入神,宁静方可致远。读书须精挑细选,披沙拣金,含英咀华。一本好书就是一位良师益友,带你走进知识殿堂,教你学会做人道理,为你塑造出高雅气质,使你拥有虚怀若谷的胸怀,成为一个正直的积极向上的有高级趣味的人。读书需破万卷,广阅博览,博古通今,时日渐长,知识愈渊博,思维愈缜密,志向愈高远,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也愈感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要广泛涉猎文、史、哲等各个门类,以期达到英国作家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缜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苏轼诗云:“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确是这样,读书亦须细细品味,反复揣摩,身临其境,才能领会其深刻内涵和动人之处。读古圣先贤的文章,其一颦一笑宛然目前,一字一词皆能醉人。读书最忌沽名钓誉,追名逐利。不为颜如玉、黄金屋和千钟粟,只为博闻强记,修身养性,涤荡胸中七分俗气,平添三分清雅逸致和生活的闲情韵趣。读书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春江花朝,夏雨溪涨,秋月皎洁,冬雪飘零,呼他诗侣吟诗赋对,月夜星辰书声琅琅,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多么令人憧憬的梦幻般的理想生活啊!

古语云:“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是呀!躬耕以养身,为生存计;读书可养心,为精神计。古人说,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浊臭逼人,俗不可耐。打造“书香榆林”,我们应积极响应“读书武装头脑,学习服务发展”的时代号召,大兴读书学习之风,用知识提升素养、增长才干、创新思路、服务发展,共同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榆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闻推荐

万里春潮伴书声

最是书香能致远王成继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是前人智慧的结晶。一个人读书多了,充满了智慧,工作起来就得心应手。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岗位的不断转换,要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于是我...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善读书 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