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寻榆阳区城市化的轨迹

榆林日报 2010-01-04 13:33 大字

榆阳区是榆林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榆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正逢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时机——

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都市化、城镇化。历史证明,社会经济发展均伴随着这样一个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本身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根据新的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榆林将成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大漠宜居城市。了解榆阳区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分析城市化发展的现状、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榆阳区城市化进程的解剖分析,对其他县有着借鉴意义。

□本报通讯员白建琴 王金全 赵江艳

编者按

近10年来,榆阳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本报记者张晋国摄

历史回顾:

除“大跃进”后有所降低外,60年来榆阳区城市化率一直在稳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榆阳区城市化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道路,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6个阶段:

一是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时间在1950年到1957年,这一时期基本特征是城镇人口迅速增加,由1949年的1.9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3.91万人,7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9.6%,城镇人口比重由16.0%上升到20.7%。这一时期由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吸收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大大地推进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

二是工业“大跃进”所引起的高速城镇化,时间在1958年到1960年。这一时期由于强调“赶英超美”、“以钢为纲”,提出全民大办工业,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当地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到1960年,榆阳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1.1%,工业企业职工从1957年的3682人增加到1958年的8745人,增加了近2倍。

三是工业调整时期,即1961年到1965年。这一时期由于工业调整,大力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充实农业生产第一线,城市化率由1960年的21.1%下降到1965年的18.4%。

四是工业化停滞时期,时间在1966年到1976年。这一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以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1976年榆阳区城镇人口为4.3万人,从1966年到1976年的11年间城镇人口只增加了4000人,年均仅增长1.7%,考虑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实际城镇人口在大幅减少,城市化率下降到16.2%,相当于1950年的水平。

五是农村体制改革初期,即1978年到1984年。这一时期由于我国刚开始改革开放,经济迅速恢复,城镇人口增加较快,1984年达到5.74万人,比1976年增加了1.47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4.1%,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6.8%上升到1984年的18.9%。

六是城市化稳定成长阶段,即1985年至今。自1985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中心城市的作用初步发挥,尤其是1983年更改了市镇人口的统计标准,相当多的农业人口被纳入到城市人口的统计范畴,使城镇人口快速增加。1996年城镇人口达到10.1万人,比1984年增加了14.36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25.5%。到2008年城镇人口达到16.8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6.7万人,榆阳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7.3%。

现状特点:

城市化以人口自然增长为主,进程滞后于工业化

城镇人口增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城镇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城市边界变更扩大而扩入的新的城市人口,三是农村人口迁往城市。而城镇人口自然增长是榆阳区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据对1949年到1983年的人口资料分析,榆阳区城镇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农村迁往城市(机械增长)和城市边界变更扩大产生的新的城市人口比重均不及城镇人口自然增长。虽然1983年以后,城镇人口机械增长迅速,城市外延扩张规模较大,但对人口城市化进程的推力仍弱于自然增长。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日益突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近年来榆阳区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流动转移,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很大压力,城市承载力不从心。2007年榆阳区流入人口10.41万人,一方面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但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随之产生了交通拥挤、电力和燃料供应紧张、就医就学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的基础设施负担沉重。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上世纪90年代初,轻工业曾是榆阳区的支柱产业,占整个工业的80%以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榆阳区城市化率快速提高。但随着东南沿海轻纺工业的崛起,榆林轻工业出现了危机。而西部大开发,对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新定位,更使市、区政府将经济工作重心转移到能源化工产业上来。能源化工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并不能吸纳很多的剩余劳动力。因此,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重工业比重的大幅度提高,近几年,榆阳区城市化率出现了向低于工业化的逆转,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破解难题:

加强建设是前提,发展第三产业是重中之重

未来10年,是榆阳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21世纪榆林市在全省乃至整个西部城市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因此,必须要大力解决榆阳区在城市进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心城市的发展平台,这是提高城市化的前提。目前榆林城区市政道路达230多公里,城区环保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60%;城区气化率达到70%;从远景规划来看,城区面积进一步拓展将给城市的承载力带来更大的考验。因此,必须进一步做好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完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这是解决榆阳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重中之重。以信息业、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业、科技教育业、物流业、休闲娱乐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此类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标志和尺度。榆阳区要像抓能源化工业一样去抓这些产业的发展。

优化经济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是提高城市化主要途径。从现象上看,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从乡村走向城镇。实际上城市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外延拓展的过程。榆阳区应大力发展特色轻工业、服务业,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支持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尽可能创造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农民向工人、商人转变,加速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步伐,推进城市化进程。

科学引导人口流动,是科学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措施。大量农民进城是一个利益驱动市场化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引导的过程。应大力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上学、就医、保险等方面的困难,科学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切实解决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深化“双创”工作,净化、美化、亮化城市,提高城市品味,重塑城市形象,加强城市吸引力,是提高城市化的有力抓手。优美的城市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着城市魅力,会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因此要在借进一步深化“双创”工作之机,进一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发展城市内部园林绿地生态景观,构建“城在林中,绿在城中”的绿色人居环境。C②

年份 城市化率(%)

194916.03

195217.03

195820.43

196021.09

196119.91

196617.18

年份 城市化率(%)

197016.28

197816.8

198118.34

198520.07

198821.31

199121.52

年份 城市化率(%)

199525.02

200027.49

200129

200534.2

200735

200837.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榆阳区城市化率一览表

新闻推荐

陕西省首家民族宗教图书阅览室建立

本报记者强继霞报道2009年12月30日,市民族宗教图书阅览室在榆林市星元图书楼建立并对外开放,这在全省尚属首家。副市长兰新哲出席挂牌仪式并讲话。兰新哲指出,市民族宗教图书阅览室的建立,既是打造“...

榆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榆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