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骄傲叫“榆林蓝”

榆林日报 2021-11-11 08:06 大字

林子

时不时可以看到,有人在网上晒塞上高原的天空,美其名曰“榆林蓝”。明媚的蓝天、婀娜的白云、苍翠的大地、清澈的河流,随手一拍便是幅电脑桌面般的美景。

2020年,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21,优良天数311天,空气质量六项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降水增加,沙尘暴日数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减少90%。

记得小时候,天总是灰蒙蒙的,黄沙滚滚,狂风漫卷。如同陕北说书《刮大风》的唱词:“铺天盖地的老黄风,刮得人都没处舍,刮得大山没顶顶,刮得小树无踪影……”

每当春季来临,大风起兮、浮尘蔽日、天昏地黄,空气中充满土腥味,街上的人们行色匆匆。女人用纱巾将头裹得严严实实只露一双眼睛,男人拽着帽檐低头疾走生怕被风吹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当时正上学的我们每逢劳动课,同学们都带上干粮水壶,扛着铁锹、担着水桶、推着架子车,到郊外治沙造田、种树,将沙丘高处削平填到低处,而后在平整过的沙地上垫一层黄土即可耕种。

从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在榆林设立,开始有组织地治沙造林;到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倡导“创建森林城市建设绿色榆林”“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百万亩绕城森林”,轰轰烈烈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执着前行,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荒漠中。植树造林,引水拉沙,修建三北防护林,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涌现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牛玉琴、石光银、张应龙等治沙英雄和治沙集体,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由沙进人退逆转为绿进沙退,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淹没良田摧毁家园的黄沙,被无数人的血汗一点点染绿,今日榆林,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星辰,豪迈地向新时代挺进。

沧桑变迁毛乌素

上古年代,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台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隆起,累积的湖积物成为日后毛乌素沙地沙源。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延安以北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高达53%,气候温润,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

秦代起,榆林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修筑长城、秦直道,植被的破坏,对自然的长期掠夺,使得气候愈加干燥,生态环境愈趋恶化,森林覆盖率降到42%。后赫连勃勃建造统万城,盛唐长安修建城市宫殿,大规模采伐木材,加之蒙人滥牧,森林覆盖率再降至32%。唐天宝年间毛乌素沙漠面世,榆林“广长几千里,皆流沙”“永定河”变为“无定河”。

明代陕北设延绥镇、榆林卫驻军屯垦。据族谱记载,笔者祖先就是明洪武年间由江南庐州府到塞上戍边屯田的。人口激增、滥垦滥伐,九边重镇榆林饱受践踏蹂躏,至明万历年间,榆林城外“四望黄沙,不产五谷”。长城沿线沙进人退,榆林城被迫南迁。

清朝的榆林,森林覆盖率骤降到4%。榆林城已是“风捲沙土与城平,人往往骑马自沙土上入城,城门无用之物”。至此,毛乌素沙漠形成,沙借风威频繁进攻,榆林沦为苦寒之地。土地瘠薄,沟壑纵横,十年九旱,民不聊生,悲怆的无定河水裹挟着泥沙涌向母亲河。

民国初期,榆林北部风沙区沙漠化更为严重。民国二十年(1931年),陕西省民政厅视察员袁德新在《视察陕北地区政治总报告书》中写道:“榆林、横山、神木等县之荒沙实亦可怕,除川地可供种植外,满目荒凉,一望无际,且此项沙漠均系流沙性质,北风起,即旋卷南侵。榆林之鱼河堡,原为沃土,今已为黄沙埋其大半矣……陕北黄沙南侵问题,除植树以外,实无可以抵御,若任之不理,则千百年后,延安一带,亦必为黄沙世界矣!”

新中国成立初,延安以北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降到1.8%。榆林东城墙被流沙压埋,古长城也无法阻止沙漠南下,流沙蔓延到城南50公里的鱼河峁,前锋抵达米脂、吴起一带。

矢志不移缚沙魔

毛乌素沙地面积4.22万平方公里,榆林境内2.4万平方公里。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榆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沙史,是英雄的榆林人民战天斗地与风沙抗争的历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总结民间治沙经验,组建专业治沙队,发动群众防沙治沙,社队集体造林,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拉沙造田。系统规划,建设基干林带、支干林带与网状林带。1959年,组建“陕西省治沙研究所”,筹建“陕北防沙造林林场”、陆续在长城沿线设立20个国有林场、10多个国营苗圃,引进耐干旱瘠薄、抗风沙的固沙植物,进行造林试验推广。经反复试验研究,确立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治沙方法。摸索出沙障固沙、大苗深栽、覆膜造林等一系列抗旱、节水造林技术,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七十年代,随着人口增加,沙区农田面积扩大,畜牧业发展加快,防沙治沙模式进行了调整。实行人工造林为主,封沙育林育草为辅,发展经济林,大力营造防护林,建成总长1500公里,面积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为加快大沙远沙治理步伐,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榆林开创性开展了沙区飞播造林种草试验。总结出干旱、半干旱地区飞播治沙多项技术措施。累计完成飞播治沙面积60多万公顷,向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推广1000多万公顷,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加,科技成果达世界先进水平。沙漠腹地营造出万亩以上成片林175块,形成带状、团状相互交错的防风固沙林体系。“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榆林”成为共识。

绿色传奇谱华章

上世纪80年代,防沙治沙向纵深广阔领域推进,鼓励扶持个体户承包治沙。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增加常绿乔木树种比例。乔灌草结合,引种驯化樟子松,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达300万亩以上,榆林沙区130多万亩。

上世纪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带来历史性机遇。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造成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数年前,和几十名朋友穿越内蒙古大青山古雁沟。出山后在公路旁等待返程汽车时,一股遮天蔽日的“黑尘暴”席卷而来,刮得人根本无法站稳。长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历经无数次沙尘暴的我也头一回见这阵势,若非亲身经历怎么也想象不到,风会像浓烟一样黑。大风过后,身上的白T恤染上一道道黑色,脸跟下煤窑的矿工似的。回城洗漱,手伸进盆里,一盆水立马变得像“洗砚池”一般。人们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大地满目疮痍,心里感到悲哀的同时,不禁为生态系统脆弱、煤炭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正源源不断开采的榆林担忧。

庆幸的是,从“十五”开始,榆林围绕资源大规模开发,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进行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有效的水土保持监督机制,解决生态瓶颈,为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建设与保护并重,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以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的农、林、牧、沙产业共同发展新格局。在榆林空港生态区沙地森林公园,参观林业展览馆,你会被榆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所感动折服。榆林人民长达半个多世纪治沙伟业创造的奇迹,必将载入人类史册!

塞下秋来风景异

现在的榆林,很难再看到裸露的黄沙。“榆林”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被再次还原,不再名不副实。

某年夏天,与一群驴友徒步北草地,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巴拉素向补浪河进发的路上,低矮的草丛、茂盛的沙柳、挺拔的树木,将沙漠点缀得异常生动,这一带的沙漠已被固定。治沙连的姑娘们,37年累计植树25万株,开辟出2万多亩沙漠绿洲,受到团中央、妇联及国家林业部表彰,获得“治沙英雄女民兵连”荣誉称号。现在,治沙连的姑娘们依然每日早出晚归,植树、造林、挖渠……虽不见了当年的柳笆庵子,但她们仍保持着先辈吃苦耐劳的传统,继续着前辈们未完成的事业。

站在神木锦界沟掌村治沙基地瞭望塔举目眺望,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宁静的旷野,和煦的微风,延伸到视线尽头的林子。呼吸着略带青草味的空气,想起十多年前榆林市作协在此召开的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当时被称作“大海子”的治沙基地只有一排二十间房子,周围黄沙遍野。会议结束,与会作家在张应龙带领下,亲手栽植“作家林”。而今,漫漫黄沙变成绿色的海洋,当年种下的小树已经长大,融汇于无边的绿色。承包秃尾河源头圪丑沟流域42.8万亩荒沙,进行水源地保护治理的张应龙,十多年跑坏近五十辆拉树苗的车,治理区植被覆盖率高达65%。

横山白界镇黑峁墩水保示范园,位于毛乌素沙漠南部风沙草滩区。近年来随着政府及民间资金的注入,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水保工程、景观绿化,打造水保科普宣传休闲旅游示范园。修复植被优化外围环境,保护无定河湿地自然景观,有效扼制水土流失。对涵养水源、蓄水保土、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重要作用。

徜徉在大片金色稻穗摇曳的无定河边,走一回飞架两岸的鹊桥,登一次迷人的湖心岛,来自北京与武汉的几位作家不停地感慨,这里宛若塞上江南,无法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联想在一起。

日新月异新榆林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三山拱翠、二水环绕的榆林一路走来,几经战火洗礼,涅槃重生,旧貌换新颜,榆林古城好似沙海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令人瞩目。

百年沧桑无定河,翻天覆地大变化。南治土北治沙,梯田层层绕,沙漠变绿洲。几百万亩荒沙被固定,森林覆盖率由历史极值1.8%提高到45.8%,沙漠化彻底逆转。年入黄泥沙由解放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12亿吨,缓解了黄河下游“悬河”的抬升,为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倚“东沙生态公园”,北靠“榆林沙地森林公园”,西对“大墩梁森林公园”,更有画卷般优美的榆溪河生态长廊穿城而过,绿树成荫,花草遍布,鸟鸣婉转,溪水淙淙。夜幕降临,橙黄色的路灯如流光溢彩的河,小区旁的广场上、公园里,打拳击剑的、扭秧歌的、健步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榆林人惬意地生活在亲手缔造、充满生机的绿色家园。

“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漫步在飞檐翘角、别有风韵的老街上,畅行在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不难想象,在市委、市政府建设能源重化工基地,竭力打造塞上生态名市的大好形势下,文化名城榆林定会借得好风上青云。

当我手指西沙林立的高楼,向外地朋友介绍这里曾是一片黄沙时,他们非常惊讶,难以想象车水马龙的新城区,是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兴建而成。然而,榆林的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唯有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秉承体现榆林意志品质的治沙精神,自觉扎实方能行稳致远。

山青水秀,繁花似锦,风光旖旎。景色渐欲迷人眼,地绿天蓝风光美。

有一种骄傲叫“榆林蓝”!

新闻推荐

党史学习教育

近日,米脂县银州中心学校组织部分教师走进该县沙家店战役遗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家现场聆听了沙家店战役由何而来、沙家...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