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的散文色彩 读王晓阳随笔散文集《如是我文》
□严泽铣(绵阳)
王晓阳随笔散文集《如是我文》日前面世,捧读之后,感慨良多。作为资深媒体人士,王晓阳对笔下的风景名胜、各类人物、文艺作品,都倾注了真挚的情感,也作了不同程度的点评,使这部随笔散文集带有了浓郁的政论色彩。读来让人不禁思索一个问题:散文中的政论该如何写?
文献记载,毛泽东1958年1月15日在对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的谈话中有过这样的指示:“写评论要结合情况和政治形势。转变要快,写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样化,政论应该像政论,但并不排斥抒情。”学习伟人的指示,我体会到政论的力量是讲出道理,以理服人。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并不矛盾。情理,情理,有情又有理,合情合理,才叫珠联璧合。由此看来,政论不光是论点、论据和论证“三大块”的结构,还应表现出理论、杂文和散文的色彩。我以为,王晓阳的政论,除了有较强的理论和杂文基本功底外,最突出的还是散文色彩。
散文是文学中的“轻骑兵”,是最灵活、最自由、最没有拘束的文学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抒情,可以夹叙夹议、可以刻画人物、可以描绘风景……选材范围广阔,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这也是《如是我文》全书的特色,这种特色集中在“事实、情节、抒情”的“三大块上”。
例如,在《行旅》辑中,有一篇《伤痛刘公岛》,这里的“伤痛”,已是评论了。文章叙述了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的事实,刘公岛是北洋水师的诞生地、北洋水师的覆灭地、甲午之战的失败地。文章披露了两个情节,甲午海战前,日本人发现中国军人在炮台上晒裤子,日本人说,这样的军队不足畏惧。当日本天皇为建海军带头捐款时,而大清国却将海军军费挪用去修缮为慈禧祝寿用的颐和园。前一个情节反映了大清海军的素质,后一个情节则说明大清高层的腐败。一个腐败的政权,一支素质低下的军队,面临强敌,岂能不败?作者评论道:“刘公岛,国人梦起梦落之地!”作者抒情道:“此刻,潮水依旧拍打着海岸,而涌向我的却是无尽的苦涩和悲怆、感慨与深思……”这样的议论和抒情,引起读者感情的强烈共鸣,收到政论良好的效果。
《阅人》辑中,对五个熟悉的人物,作者笔下均有评论,讲事实、亮情节,再抒情,散文色彩浓烈。
在《史札》辑里,有一篇《李自成的帝梦》,评论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记得1944年,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作了高度评价,把文章印发全党学习,告诫大家不要忘记大顺王朝只存活42天的历史教训,还把从西柏坡去北京称为“赶考”。在评论李自成为何失败时,郭沫若提出了四个方面,大都是战略和政策上的失误。事隔65年后,王晓阳也摆出事实,除战略和政策失误之外,还作出了这样尖锐的评论:不改流寇性质,没有建立根据地;不变农民本质,没有其它阶层特别是精英知识分子参与;不脱土匪习气,失去天下民心……他还提供如下情节:“自成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读来令人毛骨悚然;“李自成经常穿着黄衣服,头上罩一黄伞,俨然是皇帝的派头。而且,他还急忙派侄子李过带兵回米脂老家大修祖坟,衣锦还乡。”作者评论道:“皇帝的宝座对于他们,要么只是一个梦,要么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这样的评论,有理有据,眼光独到,散文色彩很浓,读者大都认同。
在《剧点》辑中,有一篇《曹操为什么喜欢关羽》,这是电视剧《三国》的内容。作者提出三点理由,其一,关羽武艺高强;其二,关羽十分忠义;其三,曹操是想借尊重忠义的关羽树立起忠义的榜样。为了支撑这些论点,作者展开了一系列情节的描写和议论。官方和民间合力,关羽被哄抬到了一个武将的极致:称圣称王,后人顶礼膜拜。这在中国历史上,超乎寻常。作者最后的抒情耐人寻味:“可惜,崇奉者众,践行者少。人心叵测如故,奸诈小人不绝。”虽是文艺作品,散文色彩在政论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如此事例,书中甚多,足见作者政治和文学的功底。我们也常读到一些政论,作者老是板起面孔,行文刻板,说些套话,理不足,情不够,谁还读!政论难写,要具有理论、杂文和散文色彩,更不容易,在这方面,王晓阳作了有益的探索。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杜万宏杜银宝报道近日,米脂县监委召开首届特约监察员和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聘任会,11名特约监察员和8名法律咨询...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