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 山地苹果产业助农民增收

三秦都市报 2019-10-08 02:16 大字

马家沟陕果集团万亩苹果示范基地“我家有三口人,一直务农,家里种六七亩地,主要种玉米、红薯和土豆,每年收入也就1.3万元左右。从今年3月份开始,我给陕果集团在我们村上建的苹果基地打工,目前主要打理果园,每天挣150元,老婆给工地做饭,每天挣100元,我们俩到现在就挣了4万多元,今年从果园就能挣6万元,以前想都不敢想,果园建在村上,我们再也不用出门打工了,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榆林市米脂县沙家店镇马家沟村民李文均说。

整村土地流转种山地苹果

日前,记者来到米脂县沙家店镇马家沟陕果集团万亩苹果示范基地,2018年3月,在陕果集团和当地政府的带动下,马家沟陕果集团万亩苹果示范基地开工建设,在村民的积极配合下,用了3个月时间,全面完成了马家沟3个自然村的51座山、17道梁、22道沟3500亩土地流转整理,今年春季完成了栽植任务。

沙家店镇党委书记李瑞告诉记者,马家沟陕果集团万亩苹果示范基地项目采取土地入股固定分红的模式,全村297户农户组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把土地流转给陕果集团,建成苹果示范基地。每亩土地每年租赁费120元,25年土地租赁费3000元,将其转换为股金。第1-5年处于投资期不分红,第6-10年,每亩每年分红股金的5%(150元),第11-25年,每亩每年分红为10%(300元)。25年每亩土地可分红5250元。合同期满后,果园交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同时实施政策叠加,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继续将国家退耕还林补贴和其他补贴资金兑现给农民,让农民权益最大化。

农民有了长效产业

为了让村民的口粮有保证,沙家店镇利用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实施了马家沟村沟道治理项目,新推堰窝、台地等高标准农田450亩,达到农民人均1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这些高标准土地上的种粮达到了以前在山上种粮的收入,实现了“果上山、粮下沟”。陕果集团苹果基地的建成,把工厂建在了家门口,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打工赚钱。仅今年春季栽植期间,陕果集团为马家沟及周边村在果园打工的农民发放工资100多万元,马家沟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全部入园打工,户均增收1万元。据了解,沙家店镇所有行政村都发展了山地苹果,建成百亩以上的果园25个,栽植面积达到1.4万亩。李瑞说,照此发展势头,未来3年内,该镇山地苹果面积将达到2.5万亩,实现农民人均超1亩标准,其中挂果面积1万亩,产值将近亿元,山地苹果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大产业,为农民脱贫增收种下了“铁杆庄稼”,建起了长效产业。

文/图本报记者李波

新闻推荐

守望南泥湾 老党员侯秀珍与南泥湾的故事

●侯秀珍向记者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往事?本报记者刘阳摄本报记者孙文珍干雄焱雷荣74岁的侯秀珍“一坐下就实在不...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