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南泥湾 老党员侯秀珍与南泥湾的故事

延安日报 2019-09-18 14:33 大字

?●侯秀珍向记者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往事?本报记者 刘阳 摄

本报记者 孙文珍 干雄焱 雷荣

74岁的侯秀珍“一坐下就实在不想起来”。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疼的时候她连腰都直不起来。

南泥湾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侯秀珍正在沙发椅上闭目养神。突然,电话响起:“侯阿姨,又来了几个大学生,想听您讲南泥湾的故事,看您方便不方便?”

“方便、方便。他们什么时候来?”老人一手接电话,一手早已抓着椅子扶手站起来,开始忙“接待事宜”。身上的病痛,似乎已忘到一边。

“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孩子们,庄稼是怎么来的,那可是一镢头一镢头种出来的。南泥湾是战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随着侯秀珍的讲述,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往事,闪现在人们眼前……

南泥湾精神铸魂

侯秀珍家里珍藏着一把老镢头。这把老镢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当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时,侯秀珍的公公刘宝斋就用它战天斗地。

刘宝斋1897年出生于河南沈丘县,16岁参加革命,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后编入三五九旅七一九团九连担任副连长。1941年,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刘宝斋和三五九旅的战友们刚到南泥湾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听我老父亲刘宝斋说,战士们初到南泥湾的时候,没有吃的、没有住的,都是在梢林搭草棚安家,砍梢林开荒种地,饿了就用野菜野果代粮充饥,闲暇之余还编织草鞋,炼铁自制生产工具……”

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很多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距南泥湾村不远处的九龙泉,有座烈士纪念碑,碑上铭刻着革命烈士名单。

文史资料显示,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的将士,有2600多名官兵在开荒中牺牲,包括198名排级以上干部。

“开荒好比上火线,没有后退永向前。困难虽有千百万,它怕咱干劲冲上天。”“面对困境,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嘹亮的歌声唤醒沉睡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片片良田。”为提高开荒效率,他们还展开劳动竞赛,每天公布成绩。“最出名的就是‘气死牛’的故事。有次进行劳动比武,把几十个开荒能手聚在一起,看谁开荒多。有个名叫郝树才的战士,一连3天保持了开荒4亩地的纪录。有一位农民不信,牵着自己的牛来比赛。结果只耕了1亩多地,牛就口吐白沫累死了,而郝树才那天创造了开荒4.23亩的纪录。于是人们给他起了个‘气死牛’的外号,他还被评为特等劳模。”

一把把老镢头,一曲曲凯歌传。经过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地的烂泥湾已然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览馆众多的陈列,展示了边区军民创造的奇迹: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实现了“耕一余一”的目标,还开创了“当兵不吃公家粮、还向政府交公粮”的世界先例。

大生产运动期间,三五九旅先后办起了纺织厂、机械厂、纸厂、铁厂、肥皂厂、被服厂、军鞋厂、盐井、煤窑等工业企业,还组织了有400多人、800多头骡马的运输队,开办了商店、客栈、军人合作社等,“建立了农业、工业、运输业与商业的一系列比较完备的企业,打下了一个能够达到完全自给的经济基础。”在总结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情况与经验时,毛主席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

1943年2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向三五九旅的劳动英雄们献上《南泥湾》。这首歌旋律优美,充满乐观主义精神,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1943年10月,毛主席视察了南泥湾。他走进粉刷得雪白的窑洞,看到战士自己做的桌子、凳子和其他家具,微笑着说:“你们这里什么都不花钱,同志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切。”吃晚饭时,当听到桌上的鸡、鸭、肉、蛋、菜都是自己生产的,毛主席连连夸奖说,“好,好,这就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视察南泥湾后不到一年时间,毛泽东写出了多篇指导解放区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著,强调“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南泥湾精神从此由延安开始传播,影响到了全军、全党和全国,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

听着南泥湾的故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慢慢扎下了根。“老父亲留给我们家最深的,一个是做人必须要本本分分。再一个就是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能给国家添负担。老父亲这个精神我必须传承下去。”

扛好南泥湾的“老镢头”

新中国成立后,刘宝斋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自愿留守在南泥湾,坚守着自己战斗的阵地,直至1984年去世。

“老父亲是第一批走进南泥湾垦荒的人,大生产运动结束后,他就留在这里继续建设南泥湾。”侯秀珍对当年刘宝斋的话语记忆犹新,“新中国成立了,好多人好多战友都没能看上五星红旗,我看到了,就很满足。我要守好这片土地,守好南泥湾。”

“老父亲好多年没有工资,唯一的儿子也没有工作,他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提过要求。参加接待外宾活动,一结束就离开公家准备好的宾馆,回家把新衣服叠好,就下田干活去了。”

很多次,看着刘宝斋留下的老镢头,想着老父亲的一言一行,侯秀珍觉得,老镢头刨出的不仅仅是土地和粮食,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一心为民,不求回报”的朴实家风。因此,从42年前入党的那天起,侯秀珍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要手干净、心干净,做好事、办实事,这样才能守得住父辈们打下的红色江山。”说起入党时的初心,侯秀珍老人的话语铿锵有力。

从南泥湾村妇女主任、村民小组长到村主任,再到村党支部书记,侯秀珍先后15年任村干部。当初大家都觉得她一个女同志,怕坚持不下来。但是,侯秀珍把村上的每一件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来办,无时无刻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从修路到建学校,从带领大家致富到调解矛盾纠纷,侯秀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赞许。

30多年前的南泥湾村,基础条件落后,就连孩子们上学,都要蹚过一条小河,步行到五里外的阳湾村。建一所学校是全村老少的梦想。可钱从哪儿来呢?想想老父亲经常讲的大生产时“自力更生”的故事,侯秀珍暗下决心:要修一所不花钱的学校!她想到了这些年来到村上落户的那些工匠,一一上门求助。一听说侯秀珍要给村上修学校,大家二话不说就积极上手,砖匠烧砖、石匠箍窑、木匠打课桌……一个多月的时间,没花一分钱,学校真的建成了!

从那时起,侯秀珍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强大力量。心里有了这个“法宝”,许多工作开展起来她觉得更加得心应手。1999年,延安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侯秀珍立即扛着老镢头上山,带领群众在三台庄等村栽树。“栽了多少树我不记得,这里有多少个山头我都记得。”侯秀珍的吃苦耐劳让大家叹服,以至于一些男劳力都怕与她一起干活。20年过去了,南泥湾的山头实现了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的历史性转变,青山绿水间的南泥湾更增添了几许江南韵味。

有一次,侯秀珍去南泥湾小学宣讲红色故事。讲完后正值中午,她发现好多路远回不了家的孩子,午餐只能吃干粮,在水管喝凉水。侯秀珍心里很不是滋味,决定发动附近3个村的村民筹钱,为孩子们买开水炉。“听说是给娃娃们办好事,周围群众踊跃捐款,从10元到100元不等,一天时间就收到了几千元。”第二天,侯秀珍拿着筹到的钱,给学校买了3个开水炉,“有了开水,娃娃们再也不用喝凉水了。”

在南泥湾村,和村民说起侯秀珍,不时能听到“侯老对我们有恩”这句话。专门从延安回来帮侯秀珍家盖房子的马宝智说:“侯老救了我们一家,现在她家盖房子正是我出力的时候,怎么能不回来?”

47年前,不到两岁的马宝智随着父母,一家7口人从榆林米脂一路向南逃荒,颠沛流离、万般辛酸。途经南泥湾时,侯秀珍看着恓惶、可怜的这一家人,就收留了他们,帮助他们在村上落户安家、分田种地。一家人终于结束了逃荒生活,安稳下来。马宝智一家人多,经常缺粮少吃,侯秀珍便把自己的粮食送给他们,帮助一家人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谁家没吃的了侯老就送吃的,谁家半大小子还没成家侯老就当媒婆给牵线。当年村里有个小伙子娶媳妇,结婚的衣服直到前一天还没准备好。侯老白天地里干活,晚上连夜给赶做新衣服……”提起侯秀珍,南泥湾村民的话语里无一例外地充满尊崇。“侯老虽然上了年纪,但她依然充满热情,身上的那股干劲、那种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南泥湾管委会发展规划部部长牛建华说。

侯秀珍语重心长地说,扛好南泥湾的“老镢头”,就要带头苦干实干,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受到好处,这样才能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传承好。

一心讲好南泥湾的故事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一段不朽的传奇。

“过去我们一无所有要自力更生,现在强大了也要自力更生,这样才能走在前列。”如今的南泥湾,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学员前来学习。

一听到有人要来听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故事,侯秀珍就觉得浑身是劲,“南泥湾救了我的命,给了我的魂。我最应该感激南泥湾、回报南泥湾。”

新中国成立后,坚守南泥湾的刘宝斋给河南老家捎去家书。信中说:三五九旅在延安开辟了大片荒山,留下了万顷良田,吃不上饭的可以来南泥湾找他。1959年,年仅15岁的侯秀珍跟随家人从河南老家出发到富县牛武,又从牛武来到南泥湾投奔老乡刘宝斋。多少年过去了,侯秀珍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她们全家饿着肚子逃荒到南泥湾时,刘宝斋递给她的那块窝头的香甜……

刘宝斋在世期间,除了种地,还要给来延安学习的人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故事,直到1984年去世。刘宝斋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一生,他大公无私、不求回报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后人。

老父亲刘宝斋去世后,曾经听故事的侯秀珍,成了讲故事的人。退休之前,侯秀珍在南泥湾当义务宣讲员;2001年退休后的第二天,她就到镇关工委报到,全身心地讲述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故事。

每逢清明节,侯秀珍都要带着南泥湾镇上的小学生,从学校步行到九龙泉烈士陵园扫墓祭奠。“那时候的战士穿草鞋、吃皮带、喝马尿,那是什么条件!现在的学生吃得好、穿得好,感觉那些事情离自己很遥远。”侯秀珍说,“通过步行体验,实地缅怀先烈,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当时战士们的艰辛,继承革命传统。”

如今,专门前来找侯秀珍听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着熟稔于心的南泥湾故事。她的深情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段火热的岁月,让大家感受到当年革命战士激情澎湃的战斗豪情。许多次,晚上快9点了还有人前来,侯秀珍总是热情接待,直至游客满意而去。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侯秀珍老人由于年轻时吃苦太多,劳累过度,腰疼腿疼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女儿苦口婆心多次想要说服老人跟她们去城里住,享享清福,可是老人总是说:“我不能离开家里,要不然大家去哪里听南泥湾过去的故事。”

“每次看病都会接到好几个电话预约讲课。治疗都没有做完,母亲就急着要回南泥湾,总是说身体都是老毛病了,不能耽误讲课啊。”说起母亲的执着,女儿张风琴很是无奈。

老父亲刘宝斋用过的老镢头,已成为侯秀珍家的“传家宝”。拿着老镢头,侯秀珍风趣地说:“这把老镢头不知跟着我上了多少回电视。”扶着自己的腰,侯秀珍话语里有几丝心酸,更多的却是期待:“老镢头磨成这样了,还好用着。可我磨到现在,腰疼得再扛不起它了!”

“只要我还能动,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把南泥湾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侯秀珍语重心长地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要多给下一代人讲讲过去,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他们能“守住红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传统”,撸起袖子加油干,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

家里刚盖好的几间新房,侯秀珍准备建成家庭展览室。“要把老父亲的东西展览出来。哪天我讲不动了,来这里的人还能‘看’南泥湾的故事。”

新闻推荐

米脂县妇联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活动

本报通讯员白堆报道近日,米脂县妇联在第二中学举办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活动。来自该县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和各街镇...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