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5个教师节前夕 华商报带你一起倾听教师世家的故事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种家庭,从祖辈、父辈到儿女,几代人薪火相传,坚守三尺讲台,传授知识,呵护幼苗,守护未来的希望,用知识、执着和奋斗,书写着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
他们,传承的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正是这些千千万万老师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人才济济,百舸争流。
9月10日是第3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前夕,华商报记者走进这些教师世家,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家族传承的力量。
一家六口都是老师
涵盖幼儿园、中小学、职校、大学
祖父:曹伯庸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书法家(已去世)
祖母:王景慧 西安钟楼小学高级教师(已退休)
父亲:曹正阳 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省书协理事
母亲:张燕 新城区励耘小学教师
儿子:曹翊 西安昆仑中学教师
儿媳:丁莎 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师
这个家庭很普通,可是又很特殊,三代六个人,全部是教师,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职业学校、大学,是一个典型的教师世家。
据说全家人曾经一起讨论过,在职的4位教师里,谁最忙?27岁的孙媳妇丁莎被公推第一名。
9月5日,在好不容易抽出来的工作间隙里,华商报记者见到了这个美丽大方的幼儿园老师,她从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任职于西安市第一保育院,今年又从小班孩子开始带起。
丁莎本科上的舞蹈专业,研究生是学科教学(音乐)专业,毕业后整天和纯真的孩子们相伴,觉得很开心。她告诉记者,刚到幼儿园时,也挺有压力,要想当一个完美的幼儿园老师,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后来通过不断学习,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
“很喜欢孩子,现在的孩子都好聪明,情商很高,能陪伴他们的童年很幸福。”丁莎说,很多人都说一群孩子太闹了,吃饭喝水事无巨细都要管,幼儿园老师很辛苦,其实小班开始一点点把规矩立起来,孩子们也很听话。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还经常会说很有趣的语言,能带给老师别样的欢乐。说起工作上的趣事,丁莎的笑容格外温柔。
在中学当音乐老师的曹翊说,媳妇儿比自己忙,所以在生活上,他要多照顾些。他和丁莎是陕师大同一专业研究生毕业,比丁莎高一级。从小在师大院子里长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都是老师,从小以爷爷为榜样,曹翊也自然当了老师。曹翊说,他和丁莎的朋友都是老师,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一直在老师圈儿里。而这个圈子,职业稳定,关系也相对单纯。“家庭传承的,就是为人师表,谦虚低调。”
曹翊的妈妈,53岁的张燕,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师,今年又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带起,身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她,一颗心都在孩子们身上。而张燕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丁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多年的班主任,婆婆教会她很多东西,职业上的帮助很大,家庭关系也和谐温暖。“因为她俩工作都太忙了,家里连婆媳矛盾都没有。”曹正阳开玩笑地说,全家都是教师也有“利好”,都有寒暑假,可以一起出去玩。曹正阳大学毕业分配到了西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一直致力于书法教学和传承。他说,父亲用自己的一生教导他们善良做人,扎扎实实做学问做专业,他希望父亲挚爱的国学、书法,能在家庭里传承下去。
这些年来,这个家庭里不同年龄段的老师们,在教育一线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呵护、教育着未来的花朵,付出了心血,获得了荣誉,也深切感受到了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感受到了这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带来的荣誉感。
没有教育就没有希望
教授爷爷谆谆教诲孙儿
祖父:高元白 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已去世)
父亲:高振儒 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副教授(已退休)
母亲:闫 凯 曾任西安市14中校长(已退休)
儿子:高大力 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爸爸,我们家的家风是什么?”因为学校“征集优秀家风、家规、家训”活动,当时小学五年级的女儿高黎月这样问爸爸高大力,一时让高大力陷入沉思,之后他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讲述家族的故事。
“瘦弱的身躯,满头的白发,桌上堆满了笔墨纸砚、书稿和诗集。”在幼年时高大力的眼里,自己的爷爷和别人的爷爷不一样,不会关心孙子的吃喝,而是永远和书籍相伴,家里地方不大但是四面墙全是书,甚至床上一半地方都是书。
这位嗜书如命的爷爷就是高元白,陕师大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也是当时中文系的创始人。如今78岁的高振儒介绍,高家是陕北米脂的大家族,1930年,他的父亲高元白被保送到北师大国文系,毕业后留校在附中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破家亡,哥哥高建白将军率部队北上抗日,弟弟高元白赴城固西北联大任教。兄弟二人面对国难,一人跨马提枪,一人拥书自雄。
回到陕西后,高老先后在城固、西安办学,作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创始人,出任第一任系主任。终身都扑在教育工作上,退休后还带研究生,直到2000年92岁时去世。
1961年,高振儒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山西临汾一个很偏僻的乡村中学,条件非常艰苦。但这并没有打击到高振儒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十多年后,高振儒调回到了西安铁路工程职工大学教高等数学,直到退休。其兄妹八人中,多数都是老师。妻子闫凯,任14中校长多年后也已退休。
高大力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现在是西工大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党委书记。高大力说,家里全是老师,潜移默化之下,自己顺理成章地从事了教育事业。
高大力说,教师家庭从小就要求比较严格,言传身教,大家族里亲情浓厚,关系都很亲密。当年,爷爷教导孙子,即使战火烽烟、国破家亡,但书不能丢,学不能停。一个民族没有了教育就没有了希望,没有了教育就没有了站起来的根本。
家风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点点滴滴的耳濡目染。高大力说,随着国家的飞速发展,教育也走向了世界。如今在西工大的校园里,信息化、国际化,为学子追求梦想搭建了通往世界的平台。只要学生肯努力,就有无限的空间在前方等待。
“永远和学子在一起,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是这个职业带给教师的最美好。”高大力如是说。
恢复高考时全村第一个大学生
儿子儿媳都是老师
今年72岁的郑富林老先生家住西安市六村堡村,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时村里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现在,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学校工作。要做师德表率,心里爱孩子,把学生当自家孩子一样对待,是他对儿子儿媳们的谆谆教诲。
和那个年代的人们一样,郑福林的求学生涯经历了社会的动荡。1977年恢复高考后,由于基础比较好,最后全村就考上了他一个人。
“我当时都31岁了,和十六七岁的小孩当同学,就像电视里演的一样,可以给人家当叔叔了。”郑老先生回忆说,自己考上了当时的西安师专,1980年毕业后分到市15中,当了十几年语文老师、班主任,后来调到未央区教育局直到退休。
虽然郑老先生早已离开讲台,但如今他的儿子、儿媳依然坚守在未央区教育一线。大儿子郑江波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还被评为未央区教学能手,如今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儿媳是大学同学,现在是市11中的物理老师。二儿子在未央区实验小学从事财务工作,二儿媳是51中语文老师。
“我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很好,所以孩子们考大学的时候,就建议报考师范类,孩子们也愿意,喜欢这个职业。”郑老先生说,教书育人是一项高尚的职业,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工作收入稳定,好就业,而且国家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投入不断加大,教师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待遇在不断提高。
“我经常给儿子们说,要从心里对学生好,表面也不能太纵容他们,要有师道尊严。”郑老先生说,真正对学生好的老师,值得一辈子尊敬。现在还时不时有几十年前的学生来探望自己,自己觉得很满足,也希望儿子儿媳们能继续兢兢业业,做好这份高尚的事业。
整个家族有近30名教师
经常有学生探望好暖心
说起教师世家,家住宝鸡的雒秉义老人的家庭绝对当之无愧,从曾祖父开始,到父亲,到自己兄弟,再到子侄辈,整个家族里少说也有近30名教师。
“当年,爷爷兄弟俩就从事教育工作,办小学,办书院,办师范学校。”83岁的雒老师回忆说,自己祖籍陕西,爷爷们在宁夏甘肃一带教书育人,创办学校。父亲在兰州师范学校中学部毕业后,1933年保送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毕业时抗战爆发,学校南迁,父亲回到宁夏,1943年参与创办了隆德县初中,担任校长,当时,这是全县第一所中学。
1956年,雒老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当年填了3个志愿,都是师范大学。他告诉记者,受祖辈的影响,似乎从小就自然而然地觉得应该当老师,认为老师是天底下最正当、最有意义的职业,是最能帮助人的一个职业。他有两个弟弟后来也都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还有两个弟妹上了农大,兄妹5人均是大学生。
雒老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宝鸡的中学任教,后来又调到职业技术学校、烟草学校,直到退休。虽然他的儿女后来没有继续当老师,但后辈的侄子侄女里当老师的非常多,从爷爷辈开始,差不多有30位老师。
至今,一位50多年前的学生还惦记着雒老师,几乎每年都来探望年迈的老师。“几十年以后,还有人记得来探望你,真的太暖心了。”雒老师说,这种感觉,或许是别的职业不容易得到的。
““遇困境不可弃书,遇佳境不可骄矜”,这是爷爷雒达的遗言,也是我家的家训。”雒老师的儿子雒沛说,出生在教育家庭,感受到的是父亲关心自己的学生胜过自己的孩子,老一辈人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都在父亲身上得以体现。在雒沛的童年记忆中,都是父亲带着年幼的他到处家访,脚步走遍所有学生的家庭。
“父亲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和他的学生在一起,他的学生也对这个老师念念不忘,经常前来看望。”雒沛说,父亲一辈子桃李满天下,但由于长期站立讲课,伏案工作,患上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落下了职业病,但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
也正是这个职业的责任和荣誉感,支撑着教师世家,一代代人前赴后继。
>>数据说话
70年陕西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
采访这些教师世家的故事,听到最多的感受,就是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投入,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挚爱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教育事业在不断改革、不断提高和创新中求发展。2018年,陕西省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学生总数达到797.97万人,占全省人口比例达20.7%,比1949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306人,是1949年的175倍。
2018年,全省共有小学4714所,招生人数51.36万人,在校学生达265.61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99.97%,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小学生690人;全省普通中学达到2072所,招生人数60.78万人,在校学生为180.81万人,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为99.95%。2018年,全省有普通高中471所,在校学生72.27万人。
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得到稳步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加强。高校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仅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272人。经过70年的发展,陕西高等教育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201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95所(含12所独立学院),共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30.35万人,在校学生105.48万人。全省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168.57万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本专科学生274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华商报记者 李琳 摄影 邓小卫
新闻推荐
递交申请资料本报通讯员刘雄飞摄影报道近日,笔者从米脂县教育部门了解到,米脂县115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获“泛海助...
米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