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追忆全国名老中医李世平
本报记者冯军 高苗
在陕北大地,全国名老中医李世平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与景仰,他孜孜不倦的在中医药园地辛勤地播种、耕耘,以其精诚之志和爱民之心感动着、感染着许许多多的同仁和百姓大众。2018年2月20日,李世平溘然长逝,享年94岁。子女们根据老人生前“不要贴讣告,不要奏哀乐,不要吹打,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免得噪音影响邻里,花圈影响市容,经济上和时间上给人家增添麻烦”等遗嘱,简单处理后事,将他安葬在佳县荷叶坪村祖墓。一代名医,就这么悄悄地走了!
1、矢志岐黄施仁术
李世平生于1925年9月,佳县荷叶坪村人,中共党员。李世平的祖父是陕北闻名的中医,受其医技之精、威望之高、救人之众的影响,济世悬壶的志向从小就在李世平心中树立,走上了从医之路。
1950年李世平参加工作,进入绥德师范学校任教兼校医,他边教学、边看病、边钻研,先给学校师生看病,后因名声大噪社会上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老乡们经常赶着毛驴送病人到绥师找他看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环境卫生,校领导便建议他调入专门的医疗机构工作。1959年后,他被调榆林县医院中医科、安崖医院、米脂县医院从事中医专业工作。
随着患者的日益增多和自身中医药文化认识的进一步提高,他不再认为中医工作者只要看好病就行,而是把中医工作作为一种事业去追求。一边精益求精做良医,一边谋求中医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其人生的最大价值。由于各方面贡献突出,1987年他被晋升为陕北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1990年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管理局认定为陕北唯一的中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陕北唯一的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导师,1992年成为陕北中医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职务先后被任命为榆林市中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选举为全国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地区中医学会副会长、副理事长,地区中医提高班主任,陕西省科协委员等职务。
回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榆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李世平贡献良多,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认的陕北中医领军人物。逝世后榆林市卫计局官网发文:陕北中医领军人物全国名老中医李世平逝世。
2、德技双馨称良医
李世平当医生,看病没有固定时间,病人随到随诊。单位天天门庭若市,家中长年人流不断,每个周日的早上家中炕上、地上、门外都围着病人,中午得在一点以后才能做饭吃。他以病人为中心,有求必应,天长日久,从未懈怠,将医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润物无声地融入患者的诊治和咨询接待之中。
李世平接诊,无论“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一律一视同仁,望闻问切极细心,语重心长地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感到医学是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正如《光明日报》报道“见了李世平,病就好三分”;他开药方,必须把病人的经济状况考虑在笔下,家中还常备短缺药,遇到药房紧缺的药不论贵贱赶快拿给患者,生怕患者为买药到处奔波,他使医学轻易地走进普通患者之家。普济寺上巷23号院的两间小屋是老先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租住屋,老邻居刘柏英回忆说:“李世平医德好、医术高,每天有好多人排队找他看病,他看病从不计报酬。”李世平去世后患者常宪忠悼念,“家作医堂,不收分文,盘膝问诊,待如亲人,患者满屋,我在其中,一代名医,普济众生。”
随着致病因素的增加,疑难杂症种类更多、治疗更难。在李世平看来,疑难病治疗也无固定方药。中医攻克疑难,贵在高深的悟性加超常的勤奋,需要博览群书,博采众方,师古不泥,辨证应用,努力创新。其子李林军告诉记者:“父亲一生接诊的多为疑难病,不论哪种病他具体病具体人具体处理,没有拿不出方案的时候。如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血液病、肝肾病、顽固性失眠等各种疑难杂症,治疗的病例又多,效果又好,他的水平验证了他的观点,中医就要靠真功夫立足医林。”
李世平治病尽量不开大处方,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常开各种效果又好又不怎么花钱的偏方、验方。如用狼毒大枣治疗骨结核,用白酒冲木香治慢性、亚急性阑尾炎,代替了不少手术;用鸽粪和麦麸炒热敷局部,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炎取代长年服用西药。他家中常年放个大药箱,装满偏方、验方用药,遇到适应性病人就拿出来。正如《杏苑撷菁》一书对他的评价“颖悟慧聪,胆识过人,博咨周访,采精撷华,寝愦岐黄,独探奥蕴”,他用一个个治愈的病例,说明中医能治疑难病,能治急病,能治重病,能起死回生。
3、呕心沥血传薪火
治病救人,李世平也是榆林中医教学的奠基人。1970年,响应国家关于发展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李世平在米脂县卫生局和县医院的支持下,奋力举办西学中培训班。他亲自选地点、组织师资、招收学员,做了很多工作,从1970年到1973年在米脂办了八期普及班,全县的西医在职大夫几乎全部参加了学习,学习班使西医人士对中医学术从初步了解到积极性很高再到成为本县中西医结合业务骨干。随着国家对西学中工作的进一步重视,1973年地区卫生局将他调回榆林,让他主持地区西学中普及班、提高班、中医提高班工作,同时兼任陕西中医学院榆林函授站主任,配合陕西中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到1989年,市县共举办了十三期中医学习班,培养中医人才千余人。大量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不但推动了当时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更为榆林地区中医事业的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因为教学成绩突出,1975年,李世平应邀出席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在会上介绍了榆林地区举办中医和西学中学习班经验。由于提高班办得卓有成效,1978年省教育厅批准中医提高班办了一期二年制大专学历班,属榆林卫生系统最早的大专级别教育。李世平担任榆林地区中医提高班班主任,物色的教师全是理论扎实、经验丰富者。他虽很忙也代课,他讲课生动、透彻、趣味性强,好理解、好记忆,倾其所有地予学生以理论、传学生以经验,大家都爱听。学员毕业实习非常重要,他为此精心挑选实习点,务求中医工作开展的好、看中医的患者多、又有指定名中医带教的全国各大医院中医科。那时接收实习生医院普遍不积极,因此每期实习他都亲自外出联系医院,还要在学员实习过程中时时了解情况,对实习总结汇报更是严格把关,听体会、安排交流。
榆林中医学会成立后,任副会长的李世平主持举办了几次榆林市大规模学术活动,邀请北京、西安、咸阳、重庆、山西等地全国知名中医来讲座,当时榆林地区中医界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提高班每期学员毕业后他都要去各单位检查指导专业工作的开展情况,殷切希望学员学有所成、早出成果。他办学习班,不图任何报酬,只为给中医打造后继人。记者谈起他的育人精神,榆林市中医院原党委书记杭共存教授说:“在榆林中医界,热衷于中医教育事业、主动进行这项工作的,只有李世平老先生一人。”采访时学者吕钟笑说:“李世平老先生一生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地县中医药人才,活跃省、地、县中医药学术空气,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感人事迹很多。”
4、市中医院发展的股肱之臣
1977年,设立在距城十里路的榆林市中医院成立,交通不便、没有名医的吸引患者不会跑到郊区去的,但是因为李世平坐诊的原因,中医院的中医药工作很快凸显生机。在李林军的记忆里,“那时父亲每天早班要忙到午后一点多钟才下班,下班骑车回家,吃饭后都两三点了。早上看那么多门诊病人,下午还要一个个察看住院病人,一个个指导医生处理病房业务,还要参与全院的整体管理,还要主持全院的中医业务工作,那时父亲就没有午休时间。为了办好榆林市中医院,除本身全力传帮带外,经常出面邀请国内省内知名中医教授来榆传经送宝,经常出面联络榆林中医药人员共商榆林中医药发展之事。父亲还有各种兼职,常需参与省内中医药工作研讨。”在建设中医院中,李世平始终强调中医院要姓“中”,要突出中医特色,体现中医优势,并率先在中医院设立了榆林地区最早的专科——脾胃病专科,解决了市区及周边脾胃病的集中治疗研究问题。他除身怀治病的绝技外,还坚持搞科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潜心研制胃病系列10方治疗各种胃病,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上介绍。论文《胃病论治》被《全国名医荟萃》一书刊载,还将血液病、肾病、肝病等疑难病的科研思路、临床成果及《略论升脾阳与养胃阴》《胃病以脉论治之管见》等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发表在国家、省、地级医学期刊上,收集在当代名医临床精华著作中。当时《光明日报》报道“他治胃病有独到之处”。李世平看病对中药的质量和价格要求很严,常到各大药房询中药、问价格,病人买回药后亲自检查亲自交代煎服法,实施医术相当严谨。
他业务精湛,更珍惜各个层次的中医力量,唯才是举。那几年凡各县调榆的中医人才,多是李世平举荐,后来都成了名医。
李世平在榆林地区影响大,其他省市影响也不小。几十年来各地患者不断慕名来榆找他看病,一天接到几十封全国各地患者的求治信是常有的事。1981年榆林地区行政公署为他拍摄了新闻纪录片、陕西新闻数次报道他的突出贡献、《光明日报》两次刊登报道他先进事迹的文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常有老干部及知名人士邀他去北京看病,如开国上将阎揆要、中将张达志等。孙中山的秘书、书法家孙墨佛百岁生日时特请他看病,当时北京机场高高挂着“欢迎陕北名老中医李世平”的横幅,被传为佳话。
5、坚守大医精神高地
采访时儿子李林军告诉记者,“父亲退休后与在职时一样,不论候诊的人有多少,不论什么人在候诊,从不敷衍病人。退休后不与任何医疗机构挂钩,哪个药店的药好价廉,就让患者到哪里去买药,从不被市场医疗所诱惑。他常告诫子女,有些职业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医学则不可以,医学不能抛弃崇高,混迹于喧嚣的市场。”退休后照样献力中医的学术发展,出席全国中医药研讨大会,会上面对全体中医同仁进行了“我们不能将中医的振兴全部留给后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的发言。70多岁还下乡义诊,得知消息,老乡们早就等上了,有一次一天就过手三四百人,群众说只要让他诊诊脉心里就踏实。当时他一边看病一边耐心地给群众传授中医防病方法,随从人员回来说:“您以后下乡拿上个高音喇叭说一遍就都听见了。”此外,他耄耋之年还念念不忘中医的振兴,还翘首企盼中医的发展。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李世平就是这样的大医,双肩挑的是振兴中医的重担,双手操持的是最具风险的搏击,双腿循环的是最为艰苦的跋涉。从医六十多年,祖国医学的传统文化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寿命在他手上得到了很大保障。
一生布衣粗食、生活简朴,只求贤良道义、妙手仁心。他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推陈出新,追求医术的炉火纯青;他博览众长,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提高医技水平;他从严治学,从严执教,为榆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李老生前的成功之道,是从不“多语调笑,道说事非”,是“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是学验俱丰、虚怀若谷,是心系百姓、持之以恒。兢兢业业做良医、做良师,李世平的医德、医风、医术以及做人风格,留给人的印象太深。斯人远行,其名长留人间、仍存人心。
新闻推荐
教书育人40载乐在桃李芬芳时 记西安市新城区黄河中学物理教研室主任马骏
西安市黄河中学特级教师马骏翻开马骏的荣誉档案,感受到的是他40年璀璨的职业历程。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优...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