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历史文化创意遗址公园在哪里 由“永乐城大战”寻找榆林市文化产业项目的“引爆点”(第五篇)
榆林市文广局“北宋城”项目调研组
从范仲淹到沈括,北宋实施“步步为营”战略,经过40多年的反复争夺,终于由南至北向西夏腹地推进了纵深300多里地。
拿下清涧城,步步为营第一步,这是1040年。
计取绥德城,步步为营第二步,这是1067年。
强攻米脂城,步步为营第三步,这是1081年。
此外,自东至西:葭芦寨、吴堡寨、义合寨、克戎寨等寨堡也从西夏手中夺回,形成了向北继续推进的态势。
由米脂继续向北,就到了抚宁和罗兀。抚宁和罗兀是西夏的“生命线”,每一次罗兀被宋军占领,西夏都会第一时间夺回,表现出的态度决绝而毫不迟疑。譬如熙宁四年种谔占领罗兀城后,西夏第一时间向辽国请兵支援,表现出的态度是不顾一切的。这次攻打罗兀的战斗,西夏统帅是国相梁乙埋。梁乙埋姐姐梁太后当时摄政,等于是西夏的武则天,她的弟弟梁乙埋贵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竟然统兵杀到位于今榆阳区镇川镇的罗兀城亲自指挥攻城战,可见西夏认为这座城池多么重要。
罗兀城多大呀!巴掌大,近1000年之后的2017年,我们调研组曾经三上罗兀城,一眼看到头,这座当年西夏的命根子城池确实不大。但那一堆堆瓦砾看得人心惊,这是1000年前的瓦砾呀,底下掩埋了多少人物和故事!
攻城时,梁乙埋命令被他俘获的宋将崔达爬上城头呼喊,让守城的宋军投降:“汝语城中,使速降,当援汝爵禄。”没想到勇士崔达“致之危梯,下瞰城中”时,喊的却是“贼少,粮且尽,将去,宜坚守”。梁乙埋气坏了,把勇士崔达剁成肉酱。按常理,把崔达杀了就行了,如此仇恨,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西夏视罗兀城为生命,真是急了。
那么“永乐城”呢?
如果越过罗兀城、抚宁寨,继续向北,在党岔银州之南、抚宁寨(今镇川)之北,修筑一座“永乐城”呢?西夏会如何对待?从抚宁到西夏老家党岔银州,物理距离只有40公里。
实际上,无论是永乐大战爆发之前还是爆发之后,北宋朝臣没几个人支持在永乐筑城的,用现在的话说,是“一片反对声”。尤其是北宋重臣司马光,多次上书宋神宗,阻止这个决策。公元1082年9月底,永乐大战失败的消息从陕北传到京师,有帝师之称的北宋重臣司马光立即从病床上挣扎着爬起来,他要拿永乐败战说事。
司马光“死磕”王安石
北宋重臣、帝师式的人物司马光是永乐之战的坚决反对者,他把永乐之战的失败归咎于王安石,他认为,是王安石鼓动神宗搞什么变法,搞乱了国家,是王安石力主向西夏用兵,是王安石扶植了徐禧这个马谡式的人物。司马光所著《涑水记闻》里这样描写徐禧:“徐禧在鄜延,乘势使气,常言:‘用此精兵,破彼羸虏,左萦右拂,直前刺之,一步可取三级。\’诸将有献策者,禧辄大笑曰:‘妄语可斩。\’虏阵未成,高永能请击之,禧曰:‘王者之师,岂可以狙诈取胜邪?\’由是遂败。”
司马光笔下的徐禧,面对战争这样的大事,轻狂而轻率。可王安石早在永乐大战爆发的6年前(1076)已被罢相,追究永乐之败的责任应该也追究不到王安石头上,可司马光不依不饶,揪住王安石不放。他认为,战争的失败是王安石变法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彻底摒弃王安石的所谓“新法”,使国家回到正常轨道上来。为了借永乐之败彻底说服宋神宗,司马光预作《遗表》,以死向宋神宗上书劝谏。《遗表》中,他认为永乐之败是“轻动干戈、妄扰蛮夷”所致,而发动对夏战争,则是“另有奸佞之臣,心怀侥幸,欺君罔上”所为,最后他苦劝神宗:皇帝啊,只要你废除王安石所倡新法,就再不会有永乐之败!我老头子也就死而无憾:“殁胜于存,死荣于生,瞑目九泉,无所复恨矣!”
司马光也许太偏激了一些,但他的目的达到了,两年后,宋神宗去世,不足10岁的宋哲宗和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立即急召刚刚写完《资治通鉴》这部大书的司马光进京。在司马光等人的合力推动下,王安石的新法被彻底废除。
至于永乐之败,今天来看,有三个十分致命的原因:一是筑城位置失当,二是用人失当,三是临战指挥失当。“三失当”注定了永乐之败。
筑城位置失当
元丰五路伐夏,鄜延路这边取得明显成效,如何保住已经夺回的土地和城池呢?沈括和种谔慎重地向朝廷提出了他们的建议。他们的建议并不是在银州门口修筑永乐城,而是到远离银州的外围修筑乌延城。他俩为此联名给皇帝上书,竭力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在榆林(当时尚无榆林这个地名)打仗,胜败取决于这片沙漠。如果夏军先越过沙漠来进犯,就首先受到沙漠的困扰,缺食、缺水、步履艰难缓慢,一过来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而我们要越过沙漠出击夏军,也会受到同样的困扰,锐气大减。因此,在沙漠的边沿设立补充物资、休整力量的据点十分重要。古乌延城所处的位置,正好就有这样的特点,这里北面毗邻沙漠前沿,东望夏州八十里,西望宥州四十里,成掎角之势,可以互相支援。古城倚山而建,利于防守和屯集军马,城南一带荒地肥沃而广阔,利于开垦,又靠近盐池和河流,可以保证城里军民的生养繁衍之用,又有大道与其他的城寨相通,战时可以互相接应。如果现在着手修复这座古城,先补山城,再修平城,驻扎军队,鼓励移民,以此为基地逐步延展,在几年内就可以形成与夏州、宥州相连的一片充满生机的繁荣地带,构成新的一道抵御西夏的天然屏障,镇压山界,屏蔽鄜延,此次所收复的米脂、佳芦、义合、吴堡、克戎五座城寨和所属国土就可以得到永久的巩固高枕无忧了。
沈括本身就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延州驻防期间,还命名了“石油”这种物质,发明了石油制墨,他本身又对地形学、地理学有深入研究,曾奉旨完成过《天下州县图》。应该说,他和种谔联名提出的筑乌延域的设想是正确的、科学严谨的,对榆林当时的地理地质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的论述是准确的。何况他俩在这次上书之前,又对陕北榆林、横山一带的地形地貌地理地质情况进行了反复的实地考察,并对有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比对研究分析,对陕北的沟沟岔岔已经了如指掌,已成为两个地地道道的“陕北通”,在哪里筑城可以说已经胸有成竹。
乌延城在今横山区南部,唐长庆四年(824)节度使李佑筑五城以护塞,乌延城为其中之一。沈括和种谔对乌延城十分钟爱,为了说服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在唐乌延城废弃的旧址重筑乌延城而不是筑永乐城,元丰五年(1082)5月,种谔为此专门奉诏进京,向宋神宗谈到经营横山的重要和实施步骤:“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下面又谈到迁宥州,修复夏、盐二州。形成“三郡鼎峙”之势,最终达到“直覆巢穴”的目的。
种谔的意见十分明确:建议先筑银州城垒,再迁宥州到乌延城,然后修筑夏州城,以囊括整个横山地区。并继续修筑盐州(今定边县、宁夏盐池县)城,来据两地的地利。这样乌延、夏州、盐州就形成鼎足之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在战略上处于主动位置。
应当说,沈括和种谔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的方案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有见地的,是兼顾到短期和长远利益的,他们的主导思想是在宋夏前线建立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补给基地,即乌延城,为将来征夏的整体大局做好战略准备。但是,这和宋神宗当时急功近利的战略思想并不吻合。
公元1081年宋神宗亲自指挥的元丰五路伐夏,虽然败多胜少,但宋神宗认为自己只是因为偶然的疏忽才与胜利擦肩而过,行动初期种谔指挥的攻城拔寨,叫他感觉到西夏人并不是不可战胜,所以宋神宗想再战一场,扳回胜局。而他身边王珪、蔡确这些人,又无远见卓识,只知道迎合他。王珪当时被称作“三旨宰相”:向皇帝请示曰“请旨”,听到指示后曰“领旨”,下达指示曰“奉旨”。而次相(第二宰相)蔡确更会察言观色拍马屁,见皇帝不服气还想再打一仗,就说:“西北唾手可得,只恨将帅胆怯耳。”这样的朝廷氛围和决策圈子,沈括、种谔提出的筑乌延城的方案自然不会被采纳。这个方案多费劲啊!又要移民,又要开垦,又要筑银州、乌延、夏州、盐州几座城池,还得迁宥州,备战工作太繁琐了,太耗时费力了,哪里有这么多的时间呢?事实上,收兵不到半年,神宗已经在考虑新一轮的征夏之战了。他急于要打一个胜仗,需要一个短平快的方案。
现在看来,宋神宗放弃沈括和种谔筑乌延城的方案是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而他派徐禧在银州家门口筑永乐城拒敌,则又犯了一个战术性错误。一场战役,如果战略上、战术上都是错误的,焉有取胜之理?何况,宋神宗还又犯了第三个错误,他把坚持筑乌延城的沈括、种谔“谅”起来了,启用了一个对陕北地理毫无了解、又不懂军事的文人徐禧作为主帅,又派了一个宦官李舜举去做副帅,这样的组合,胜败应该在永乐之战开始之前就已有了定论。
用人失当
神宗撇开沈括和种谔,派给事中徐禧和内侍省押班李舜举前往鄜延,确定在银州筑城的事。他们到了鄜延,便成立了一个计议边事所,主管修筑城寨事宜,大权由徐禧一人独揽。徐禧专权独断,沈括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宋史》载:“而禧与沈括定议移银州,城永乐,与谔始谋异,乃奏留谔守延。”徐禧见种谔不听话,干脆排斥了他,让他到延州驻防。然后,轻率决定了在永乐筑城事宜。
徐禧字德占,江西修水县人。此人聪明过人,学习很好,但领兵不行,且又十分自负,军事才能应在当年范老夫子范雍之下,可偏偏被宋神宗选中,导致了永乐之败。
种谔骨头硬、脖子梗,始终坚决反对徐禧筑永乐城,徐禧奏请皇帝批准让他守延州去了。而沈括在徐禧的淫威和皇帝的压力下,思想转变,开始配合徐禧筑永乐城。永乐城的建筑,由徐禧、李舜举主持,沈括负责后勤保障。元丰五年(1082)八月十五日兴工,九月六日修成,神宗赐名银川寨。在兴修期间,曾几次遇西夏人来袭,都被宋军击退。但西夏人不会甘心让宋人在此立足的,这些进攻只是试探性质罢了。在泾原路北境,他们集结了号称三十万兵力,储备了一百天粮食,准备“倾国而至”,大战的爆发已不可避免。
临战指挥失当
先看一下史书中对永乐之战的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
[元丰五年(1082)七月]戊子,鄜延路计议边事徐禧等言:“银州故城形势不便,当选筑于永乐埭上。……已与沈括等定议,自永乐埭、声塔平、移市、石堡、乌延至长城岭置六寨,自贝罔川、良乜、孟乜、罗韦、罗泊克川布娘堡置六堡。寨之大者城围九百步,小者五百步。一寨用工略十三万余。堡之大者,堡城围二百步,小者百步。一堡用工略万三千。其堡寨城围务要占尽地势,以为永固。其非九百步之寨、二百步之堡所能包尽地势处,则随宜增展。亦有四面崖险可以朘削为城,工料但如所约可足。”从之。
《宋史》载:
[元丰五年(1082)]五月,沈括请城古乌延城以包横山,使夏人不得绝沙漠。遂遣给事中徐禧、内伺押班李舜举往议。禧复请于银、夏、宥之界筑永乐城。永乐依山,无水泉,独种谔极言不可,禧率诸将竟城之,赐名银川寨。禧等还米脂,以兵万人属曲珍守之。永乐接宥州,附横山,夏人必争之地。禧等既城去,九月,夏人来攻,珍使报禧,乃挟李舜举来援,而夏兵至者号三十万,禧登城西望,不见其际,宋军始惧。翌日,夏兵渐逼,禧乃以七万阵城下,坐谯门,执黄旗令众曰:“视吾旗进止!”夏人纵铁骑渡河,或曰:“此号‘铁鹞子\’,当其半济击之,乃可有逞,得地则其锋不可当也。”禧不听。铁骑既济,震荡冲突,大兵从之,禧师败绩,将校寇伟、李思古、高世才、夏俨、程博古及使臣十余辈、士卒八百余人尽没。
诏李宪、张世矩往援,及令括遣人与约退军,当还永乐地。夏人进侵,及县门,溃归城者决水寨为道以登,夏人因之,奔归于城者三万人皆没。夏兵围之者厚数里,游骑掠米脂。将士昼夜血战,城中乏水已数日,凿井不得泉,渴死者大半,括等援兵及馈运皆为夏大兵所隔。夏人呼珍来讲和,吕整、景思义相继而行,夏人髡思义囚之,而城围者已浃旬矣。夜半,夏兵环城急攻,城遂陷,高永能战没,禧、舜举、运使李稷皆死于乱兵,惟曲珍、王湛、李浦、吕整裸跣走免,蕃部指挥马贵独誓死持刀杀数十人而没。
是役也,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夏人乃耀兵米脂城下而还。宋自熙宁用兵以来,凡得葭芦、吴堡、义合、米脂、浮图、塞门六堡,而灵州、永乐之役,官军、熟羌、义保死者六十万人,钱、粟、银、绢以万数者不可胜计。帝临朝痛悼,而夏人亦困弊。
下面我们引述刘绪明先生对永乐之战的叙述:
七月九日,徐禧兴筑永乐城的方案被朝廷批准。八月十五日,率李舜举、沈括、鄜延副都部署曲珍、钤辖高永能等10余将、8万步骑和16万役夫,从延州出发,赴永乐川筑城。九月六日,历时14天城成。
当时,西夏统军叶悖麻率30万兵驻守在宁夏中南部,图谋宋军出界截击,闻宋筑永乐城后,移师鄜延路北,悄悄靠近宋境。徐禧闻报,不以为然,扬言“彼若即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九月七日,徐禧、李舜举、沈括领大军返回米脂城,留曲珍守永乐。随即,叶悖麻遣一千余骑至无定河,侦探宋军动向。曲珍派人报告,徐禧急率二万五千人趋永乐,令沈括守米脂。夏骑见宋援军至,不战而退。徐禧以为夏军怯战,放松戒备。部将高永亨提出永乐城小兵少,又无水泉,难以坚守,不如撤退,伺机破敌。徐禧斥其怯战,押送延州监狱。
九月九日,西夏30万大军进逼永乐城,徐禧令曲珍、高永能引兵列阵无定河畔,自坐城楼以黄旗指挥。夏军前锋抵河岸,高永能建议趁其未列阵急击,挫其锐气,徐禧不允,并以宋襄公“王者之师不鼓不成列”自诩。继而西夏“铁鹞子”(即重甲骑兵)开始渡河,曲珍请趁其半渡而击,以折其前锋,再遭徐禧拒绝。等到夏军全部渡河,宋军选锐卒出击,三战皆败。曲珍扣城急告徐禧:敌人前军是精锐部队,刚刚获胜,士气有些懈怠。后军都是老弱之士,赶快派人翻过西山,绕道从后面出击,敌军必定大乱。“禧闭壁不应”。曲珍收拾散亡士卒,仅剩一万五千人,兵将争相入城,自相践踏,后阵大乱。夏军乘势掩杀,击杀寇伟、李思古、高世才等十余名将校和八百余士卒。宋军溃退中,因崖陡路狭,骑兵弃马攀援而上,又丧马八千余匹。接着夏军将永乐城团团围住,并派游骑出击米脂城,阻止沈括增援。
九月十七日,朝廷急诏泾原路、河东路麟、府军驰援,途中均遭夏军截击,不得前进。留守米脂的沈括率兵至无定河川,也被夏军阻隔,最后退守绥德。驻守延州的种谔怨愤徐禧,称自己一共才有四千老弱之兵,还要竭力守延州,不肯相救。
修筑永乐城时,依山无水,只能在无定河滨打了14口水井,并专门修筑水寨护卫。被夏军包围后,负责粮草的李稷吝惜军粮,不许筑城役卒进寨,役卒用手中?头、铁锹等工具挖成台阶,争相登城,夏军紧跟其后,趁机占领了水寨。城中又挖了3口水井,但仅够将领饮用,士卒渴死者大半,有人甚至绞马粪汁止渴。
徐禧每天怀揣两个烧饼,往来巡城。城外尸积如山,夏军踏着尸体不停进攻。高永能建议:“新城久雨,土濡且坏”,不如“尽库币以募死士,突围直出”,人马或能保存十之七八,不然坐着等死。徐禧还是不听。
夏军围城十天,双方僵持不下,于是“遣使呼城上人求和”,徐禧派副将吕文惠去商议。吕文惠到了敌帐,敌帅却说:你官太小,不和你谈,让曲珍来。徐禧考虑曲珍“总军政”,不能去。副将景思谊自告奋勇前去,西夏提出归还兰州、会州、米脂,方可退兵。景思谊说,这事由朝廷定夺,我们不能做主。最后竟被夏军扣留。
景思谊去之前,城中已经断水三天,只徐禧、李舜举有两壶水,夏军不知道,攻城稍微放缓。景思谊去的那天,夏人突然在城下喊道:“汉人何不降?无水已三日矣。”徐禧拿水壶洒向城下说:没水?这是啥?夏人笑道:就这一点儿罢。
二十日夜二更,天降大雨,永乐新筑土城被水浸泡,多处坍塌,夏军四面急攻,蜂拥而入,城遂陷。高永能、蕃部指挥马贵等战死。徐禧、李舜举、李稷等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四将缒城而逃。此战宋军将校死亡数百人,士卒及役夫损失20多万人。
永乐城之战八年后,北宋用米脂、葭芦、安疆、浮图4寨向西夏换回被俘将吏149人,被俘大将景思谊已经去世,其他人员不知所终。
永乐城之战宋方亡人数,一般说法是20多万。北宋实行募兵制,一经应募,终身为伍。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勇和蕃兵四大类。禁军是中央军、正规军;厢军是地方部队,亦称役兵;乡勇是民兵;蕃兵是从少数民族召募来的雇佣军,只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才有,集中在鄜延路,永乐城战死将领就有蕃军首领马贵。
此战投入的兵力,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徐禧率“蕃汉十余军所将凡八万,役夫荷粮者倍之”,赴永乐筑城。可见徐禧从延州出发,所率部队有4万禁军,4万厢军、蕃军,16万役夫后勤人员。战争开始后,沈括率1万禁军留守米脂,永乐城大约有禁军、厢军、蕃军7万人,役夫16万人。
战争的烟云早已散去,遥想近千年前那个夜晚,二更时分,无定河畔的山上,被秋雨浸泡多日的永乐城墙轰然倒塌,西夏士卒从缺口中蜂拥而入。饥渴疲惫的宋军乱作一团,人马声、厮杀声、哭喊声,震天动地。那天晚上应该是有月亮的,杀戮过后,惨白的月光终于从云层中透出,漫山遍野都是横陈的尸体,还有倒卧的战马。史料记载,有一位姓孟的延安女子,跟随父亲戍守永乐城,得知父亲战死,徒步呼号,攀爬入城,伏在父亲的尸体上恸哭而亡。西夏人同情她,把她和父亲一起葬在永乐城。战争是残酷的,尤其对于普通百姓,任何时代都是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我们今天翻看这一段历史,就是祈望世界永远和平。
永乐城之战的几点补充
一、关于沈括
永乐被围时,括奉令留守米脂,曾一度进军无定河,一面分兵救应,一面接济粮食,但被西夏军阻拦,不得前进。而西夏将凌结阿约勒,又领八万人南袭绥德,城内降人三百,阴谋翻城响应,这事让沈括知道了,他当机立断,在上述事件预定发动前一天,沈括领兵进入绥德城,搜捕到企图叛变的三百人,在城上处死。阿约勒看到计谋败露,只得率军撤退。
沈括这一断然处置,是非常及时的。保全了绥德,就是保全了延州的门户。西夏军攻陷永乐后,仍然不能向南深入,这和绥德的守备有关。永乐城失守,主要是徐禧轻敌无谋,加上指挥错误,以致一败涂地。但沈括也有责任,战后被宋神宗追责,连降数级调离。元丰五年十月,“知延州沈括以措置乖方,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
永乐城大战就这样成为沈括人生的“滑铁卢”,此后,他黯然退出北宋的政治舞台,专心著述,有《梦溪笔谈》传世。
二、关于徐禧、李舜举、曲珍、高永能
徐禧寡谋轻敌,临战指挥一错再错,是永乐之败的罪魁祸首。但他没有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最后死于乱军之中,也殊为可惜。
李舜举,河南开封人。太监出身,但知识广博,为人老成,深得神宗皇帝赏识。“夜二更,城既陷,李舜举以笔摘略数千百字,以烛蜡固之,付有司,上以实遗奏也。神宗得之,不胜悲涕累日。”城陷后,李舜举不肯上马出逃,不一会儿夏人呼啸而至,有人看到他面部中箭,死在瓮城里。
曲珍,甘肃静宁人,北宋名将。精骑射,有“百步穿钱”之能,曾担任绥德城监押,以战功升任鄜延路钤辖、副总管。永乐之战,负责守城,几次献策均不被徐禧采纳,城陷后缒墙冲出,率五十人逃于米脂寨,幸免于难,但“子弟死者六人”。
高永能,绥德人。高家世代抗击辽、夏,人称“高家将”。永能年少时便擅长骑马射箭,曾率六千兵士取下绥州,授宁州刺史。元丰初年拔擢为鄜延路钤辖。元丰四年,在无定河与西夏军激战,斩获数千人。史载: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援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于是,换上一件士卒的衣服,力战而死。
三、关于西夏军队的建制和兵种
西夏军队在李元昊手上进行了规范、整治和精心编制。他们把军队划为左、右两部厢军,设十二监军司,分别命以军名,规定驻扎地。元昊还创立并固定了几个新兵种:铁鹞子、擒生军、卫戍军、泼喜军。铁鹞子又称“铁林”,是西夏最精锐的重甲骑兵部队,此种部队配以最良的战马、最精的盔甲,总人数三千人,分为十队;擒生军,是西夏为了在战争中俘掠对方百姓专门成立的部队,此种部队人数极多,有十万之众;卫戍军是西夏禁卫军,共5000人,皆为西夏贵族子弟充任;泼喜军是“炮兵”,主要在攻城时用抛石机协助进攻。此外,元昊还勒令被俘汉人组成“撞令郎”军,战时以这些“伪军”为先头部队,让他们冲在本族主力军队前面充当第一战阵,最大限度减少西夏党项兵士的伤亡。
除以上这些兵种外,西夏推行全民皆兵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的成年男子,皆“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而横山地处宋夏争夺前沿,除成年男子外,每遇战斗,“老弱妇女举族而行”,妇女也往往和正军辅卒共守城寨,因此,“横山蕃部点集最苦”。
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永乐大战中,若西夏军队排出这样的战阵,强渡无定河攻打永乐城,区区徐禧岂能抵挡得住。
第一阵:“撞令郎”军率先冒着箭雨涉水过河。“撞令郎”军应该是装备最差的,可以想来,伤亡会最大。
第二阵:“铁鹞子军”列阵而来。“铁鹞子军”是西夏军装备最好的部队,相当于当时的“坦克军”。他们从头到脚的铠甲是最精良的,箭矢很难射入。一个兵士,相当于一辆“坦克”或一堵铁墙,当时没有爆炸品,很难有办法对付这堵铁墙,所以铁墙列阵而来,蹭也能蹭死对方。
第三阵:“泼喜军”渡河。
第四阵:“卫戍军”渡河。
第五阵:“擒生军”殿后。
五阵过后,荡平了永乐城,杀红了无定河。
胜利在望的时候,西夏的“急脚子”(传递紧急文书和军令的通信员)早骑快马或步行(遇到马过不去的山地即下马像神行太保戴宗那样快步如飞行进),飞速赶往宁夏银川,去向梁太后禀报拿下永乐城的捷报了。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雄飞摄影报道2017年12月29日,米脂阳光宝贝幼儿园开展了迎新年猜灯谜活动。幼儿园里张灯结彩,一片欢声笑语。彩带上挂满了老师们精心准备的灯谜,家长和小朋友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认真思考...
米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