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一缕军旅情怀
日子绕着岁月的年轮一圈一圈走过,不经意间,参加县里的征兵工作已经五年了。虽然每年参与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月,可连年的参与,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让自己有了一缕军旅情怀。
还是懵懵懂懂的年龄,在母亲工作的书店里,翻阅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这些英雄故事的图画书时,我就觉得军人可敬可爱;看了电影《红色娘子军》,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更加令人神往,期望着自己长大后也能穿上军装,当一名光荣的女兵。之后,读书、工作,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看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小战士、雷军长、梁三喜、靳开来……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让自己感动,让自己落泪,对军人的敬意便根植于心。只是自己个子太小,千回百转也圆不了当兵的梦。
揣着圆不了的梦,放飞每一个日子。2008年冬,县里的一个文件,让我成为县征兵办宣传组的一员。尽管是参与驻地兵役机关的工作,但心底还是不由自主地涌起一份自豪感,仿佛自己已经穿上军装,工作起来也特别爽快。征兵宣传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凭着自己在县报当过记者、编辑的经验,常规性的新闻采写是很容易掌握的。很快,由我主笔的各种征兵宣传报道便频见于报端。
驻地兵役机关虽然没有大军营营房整齐、兵多、热闹、训练场景恢宏,但依然是一个军营,严肃而不失活泼,紧张而有条不紊。每年的征兵工作就一两个月时间,宣传发动、体检政审、家庭走访、定兵送兵,步步紧凑。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我向来慵懒、松散的小文人思想得到洗礼。
我为有这样的人生际遇而庆幸,在参与征兵宣传工作的过程中,我全心投入,认真采写每一个阶段的亮点,用我真情的笔触,激发应征青年保家卫国的热情,增强他们入伍的信心。2010年冬,上级要在我们县征集50名西藏兵。西藏是雪域高原,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与我们这个连霜冻都少见的桂东南客家小县相比,那可是冰火两重天!尽管我们县是当年桂东南起义打响第一枪的“红土地”,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客家先祖迁徙时长途跋涉、披荆斩棘的磨炼,早已铸就了客家儿女热爱祖国、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地域的强大反差,也着实令人担忧。能完成任务吗?整个征兵工作组,从领导到我们这些普通的工作人员,心全都悬了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领导们果断作出决策:在宣传发动上多下工夫。为了使当年的征兵宣传取得最佳效果,我主动请战,要求采写深度报道,增强宣传力度。通过对部队磨炼出来的退伍军人典型事迹的宣传,让应征青年更深刻地了解军人不怕艰难困苦的意志,我主笔的《从军营里走出的“猪倌”》见报后,我们县的应征青年深受鼓舞,入伍进藏的热情倍增,许多优秀青年争先报名进藏。
日子日复一日循着它的轨迹行走。慢慢地,我似乎融入了这个队伍,成为军营中的一分子,即使不是征兵工作期间,只要有需要我协助做好的宣传,我也全力以赴,为他们出谋献策,并利用我所在单位拥有文艺资源的优势,向领导建议,策划了“陆川县争创自治区双拥模范县成果暨书画摄影作品展”、文化进军营等活动,既为军营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又增强了军民融合的情谊。
冬去春来,一晃,就是五年了,我用岁月绵长的线,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当《九洲江畔鱼水情》《光明使者与橄榄绿的鱼水情缘》等一篇篇反映陆川军民鱼水深情,富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通讯作品,从我笔下开出一朵朵浸润着客家乡土气息的花,在《战士报》《广西武装》《玉林日报》等军地报刊散发阵阵醉人的墨香时,我心中那缕军旅情怀有了最好的诠释。
新闻推荐
陆川法院执行局迅速出警,不到半小时带回被执行人 申请人的70万借款 终有着落
谭某筹到现金10万元并当场支付给陈某本报讯(记者陈凤秀通讯员李宗保)“陈法官,谭某出现了。”9月22日下午,陆川县法院执行法...
陆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陆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