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教育梦想 缔造满门书香 陆川一家三代13人从事教师工作被传为佳话
陈志端夫妇接受记者采访。
在陆川县教育局,人们喜欢称呼陈志端为“七哥”,说起他的家庭,纷纷竖起拇指称羡。
这是一个靠读书改变命运,拔掉穷根走出大山,对教育有着浓烈情怀的家庭:一家三代13人从事教师工作,有11名中共党员,其中乡村教师4人,在陆川乡镇学校任教;高校教师9人,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等,分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社会工作、化工、计算机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这张“含金量”十足的家庭成员表,着实让人钦佩和赞叹,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日前,记者走进陈志端家庭,探寻这个书香之家的教育传承。
第一代教师:父亲陈汝崇
靠读书改变命运,甘当乡村教育拓荒牛
陈志端的父辈生活在陆川县乌石镇低阳片区。这是一个十分偏僻闭塞的山村,地处两广交界处,远离县城和乡镇中心,教育资源匮乏,求学十分艰难。祖辈都是不识字的农民,父亲陈汝崇从小就向往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下决心要通过读书改变贫穷的命运。他刻苦努力,常常穿山越岭,走路五小时到陆川县城求学。
陈汝崇读高中时,其父亲和祖父在短时间内接连去世,他不得不中断学业,挑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候的陈汝崇,已是大家眼中的文化人,他有机会到政府工作,但他却选择在大山里当老师,他坚信:唯有教育才能让山里的孩子拥有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陈汝崇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中,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在乡村教育上,甘为乡村教育的拓荒牛、老黄牛。他任教的小山村,山路崎岖,只能步行,因此,他常常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改革开放后,国家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陈汝崇放弃调往县城中学任教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到老家组建低阳初中。
“那时候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物资匮乏,父亲每天晚上都奔波在大队和村民家中,协调选址,说服大家给地、给砖、给木材等,常常三更半夜才能回家,很辛苦!”陈志端说,父亲克服重重困难,与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建成了低阳初中,解决了片区三个村的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陈汝崇在低阳初中任校长的15年间共招收了近千名学生,每年考上中专或师范学校的人数都比同类学校多。他的努力成就了山区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老师,受到大家的敬重。
陈汝崇的教育信仰同样体现在家庭中。妻子黄秀娟结婚前高小毕业,已经是那个时代山村里少有的文化女性,但婚后陈汝崇还是将妻子送去读初中。妻子后来也从事教育工作。陈汝崇对孩子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孩子勤读书多读书。即使是寒暑假、逢年过节,他都会引导孩子们安排好学习。“白天干农活,晚上看书,如果跑去玩会被父亲严厉训斥。”陈志端说,父亲对子女总是苦口婆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穷不读书,穷根难除;富不读书,富不长久。”这句话,陈志端一直铭记在心。
“父亲是家中的第一代教师,40多年如一日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一干就是一辈子,从未改变初心,从未忘记使命,即使退休后也十分关心乡村教育发展。”陈志端说,教育不仅是父亲的一个工作,更是他的一种信仰,他深刻理解教育对于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代教师:陈志端和妹妹、弟弟
接力教育点燃希望,坚守讲台育桃李
成功的家庭教育,三分言教,七分身教。父亲陈汝崇对教育的热爱和无私奉献,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深深地影响着陈志端兄妹。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长大后成为教师的种子。
教师是一份清贫的职业,父亲靠着微薄的工资吃力地支撑着大家庭的生计,因此在高中毕业后,迫切想为家里减轻负担的陈志端,同样选择追随父亲的脚步回到低阳初中当老师。
“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教师,这是我们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品格。”陈志端秉承父亲的教育理念,传承父亲的教育初心,在乡村任教的17年里,兢兢业业,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在乡村的教育事业中燃烧青春和热血,为山里孩子点亮“希望之灯”。后来他调到陆川县教育局工作,为全县教育事业出谋献策。
20世纪80年代,陈志端与同在低阳初中任教的刘沛珍老师结为连理,同心同德在三尺讲台上广育桃李。当时,老师一个月只有30多元的工资,很多高中毕业的同学都选择到广东等地找高薪的工作,夫妇二人却在清贫中自得其乐、教书育人。他们认为,受人尊重的那份荣光,不是金钱能买得来的。
受父亲的影响,陈志端的妹妹陈媛和小弟陈志挺对教育事业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先后当上大学老师。父亲有一箱藏书,从小爱读书的陈媛,经常爬到家里的阁楼翻阅藏书。“父亲的藏书让我受益匪浅,从小就让我体会到读书的幸福和好处,开阔了我的眼界。”陈媛回忆道。
“父亲对教育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我们,他扎根乡村为乡亲们,用心用情用爱去教村里的孩子,是怀着浓厚的感情去做教育的。”父亲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陈媛,引导着她走向教师行业。陈媛如今在广西民族大学任教,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科研教学成果突出。作为家里的第一位博士、教授,她也是家里年轻一代的“引路人”,影响着小弟、侄女、侄子等奋发向上,以她为榜样,先后成为高校教师。
第三代教师:儿女、侄女
接力教育梦想,续写青春华章
“当老师,光荣!”这成为陈志端一家的共识,对教育的这份情怀,已经深深烙在陈家人心中。陈志端的女儿、儿子和侄女在大学期间就入党,在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先后加入到高校教师队伍,他们的伴侣也几乎全是老师,在岗位上传承父辈的教育奉献精神。
说起父亲陈志端对自己的教育,儿女们不约而同地说出 “非常严格”。在他们家里,没有游戏机、影碟机等家庭娱乐设备及电脑,陪伴他们最多的便是书籍。放学回家,他们首先要完成作业,在寒暑假除了要做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父母额外布置的学习任务。升初中后,教英语的母亲在开学前就教会孩子熟悉新学期的英语知识点,引导孩子掌握学英语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父亲对我就像军事化管理一样,不仅管我的学习,还管我的衣着打扮,连睡姿都要管。从小就要求我多劳动,不能用洗衣机洗衣服,清洗卫生间的脏活总是留给我。”因为父亲的严厉,小时候女儿陈宇一度“讨厌”父亲,她无法理解父亲的这些要求。她热爱学习,但窝在家里做作业却会被父亲批评。“他说不能做太久的作业,要提高学习效率,老是赶我去操场玩。”小时候所有的不理解,长大后,她也渐渐懂得了父亲的用心良苦。
“教育孩子,严与爱要兼济。”陈志端说,培养孩子成才,不是做书呆子,而是要劳逸结合。因此,他总是要求孩子不能一味扑在课本里,要求他们快速完成作业,然后出去玩耍。
从小生长在教师之家,浸染在教师圈子中,陈志端的儿女心中也早已种下了“教书育人”的种子,向往着当一名人民教师。200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陈宇成功应聘到广西医科大学任教,如今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骨干教师,入选广西千名青年骨干培育计划人选。儿子陈博夫妇博士毕业后,也拒绝多家企业抛来的橄榄枝,对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和高薪工作毫不留恋,回到广西大学当起了老师。
一代接一代,传承教育梦,这不仅是梦想的接力,更是一个家族的信仰和奉献。陈志端一家在岗位上用敬业、责任和不懈的努力,诲人不倦,谱写一曲又一曲耕耘之歌,叙说着一个个“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故事。
新闻推荐
游客在仿古建筑“得月楼”游玩。每年1月至2月,庄园内的黄花风铃木都会如期绽放。沿着提质改造后的玉林至陆川一级公路,驾车...
陆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陆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