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手里只有一分钱,也要拿半分资助学生” 曾获“向日葵助学项目”资助的小罗,上大学后用打工挣的钱成为资助人,接力传递爱心

玉林晚报 2021-03-11 07:34 大字

潘超和义工到贫困学生家中走访

受助学生写给资助者的信

2月的黑龙江天寒地冻,一家手机配件厂里,小罗站在设备前,拿着刷子清理模具。夜已深,灯火通明的车间里只听到设备转运时发出的声音,小罗揉了揉通红的眼睛,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多挣点就能资助学生了。”这一晚,小罗要通宵达旦工作12个小时。

小罗是玉林女孩,正在黑龙江大学读大三。寒假时,小罗没有回家过年,她进了一家电子厂打工,因为想多做几天,其间续签了3次合同。靠着打寒假工、做家教,小罗攒下了一万多元。远在黑龙江的她向玉林红豆义工协会“向日葵助学项目”的负责人潘超发回了“资助申请”:高三时,我得到了“向日葵助学项目”的资助,现在想以资助人的名义资助学生。

A

资助学生,将爱心传递下去

9日下午6时许,记者联系上小罗时,她刚上完课回到宿舍。电话那头的小罗,说话语速极快,这些话已放在心里许久。

三年前,小罗在陆川县中学读高三,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身体残疾,哥哥妹妹还在读书,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刚获得“向日葵助学项目”资助时,自尊心极强的小罗有些难以接受,“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要靠社会资助?”

“‘向日葵助学项目’不仅每个月给我资助款,中途还曾两次家访。后来我还加了超哥的微信,发现我们每个受资助的学生微信头像都是一朵向日葵,原来我们的隐私、自尊都被义工细心保护着。”这一切让小罗心怀感恩,自己一路走到今天,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她认为回馈他们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接力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小罗学的是商务英语,给一名高三学生做家教,她通宵熬夜备课。到电子厂打寒假工,为了每小时22元的工资,12小时通宵上夜班,即使感冒生病有早下班的“特权”,小罗也未曾用过一次,还续签了3次合同,只为多做几天。

“我跟超哥说要资助学生时,他建议我将钱留着用于提升自己,等以后有能力时再加入资助者行列。”面对潘超的顾虑,小罗只说自己平时做家教,寒假打工攒下了一万多元,完全有能力资助他人。但对于背后的种种辛苦,担心被拒绝的小罗只字未提。

“我不想‘再等等’,等到有钱再去做,每个人对有钱的定义都不一样。只要手里有一分钱,我就想拿出半分来资助学生。”小罗深知,“向日葵助学项目”每月资助款200元或许不多,但对于急需帮助的贫困生而言却是“挺多的”,不仅能帮到他们,更是一份精神上的激励。

B

100多封信,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2016年5月,身为玉林红豆义工协会义工的潘超创办了“向日葵助学项目”,项目主要内容是发动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中学子,资助人直接每月给受助学生200元,直到受助者完成高中学业。目前共有40多名资助人加入,帮助了82名学生。

潘超的家里,保存着100多封信,它们来自不同的受助学生,却有个共同的署名:向日葵种子。这些信背后,都有一个让人泪目的故事。

“潘超哥哥,以前每次放月假,我总是既痛苦又开心。痛苦的是,我每个月都得伸手问爷爷要生活费。开心的是,回到家能看到爷爷。自从得到你们的资助,我每个月回家只有开心。因为每个月1号,我都能收到你们的资助金,我不用再向爷爷要生活费了。”写这封信的是陆川学子小吴,他从小失去父母,与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为了他的生活费,爷爷四处拾荒。

2017年8月,收到桂林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小吴给潘超写信道: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赈贫济弱,救死扶伤,我一定能走好这条路。年年月月,不失吾志!太阳东升西落,向日葵向东而生。如今,向日葵种子,破土而出了!

“你不去了解不会知道,真的有学生一个月吃饭只花120元。那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小朱,父亲去世,母亲做泥水工。即使自己再苦,母亲也全力支持女儿读书求学。学校食堂有免费的汤水,小朱每餐就买份白米饭,用汤水泡饭吃。”潘超说,每确定一名资助学生,他都会和红豆义工、资助人去学校、学生家中访问、核实,了解了一个个贫困家庭的窘境,也感动于一个个贫困学生的顽强与乐观。“这些受助的学生就像一颗颗向日葵种子,虽然身处沼泽、沙漠,但向阳而生、追求着梦想,终有一天会茁壮成长。”

C

一次帮助

改变了一个女孩的人生轨迹

潘超告诉小罗,这个月底,他们将会再次去家访,确定新一批资助对象,到时再将受助学生的相关信息发给她。历经五载,“向日葵助学项目”也面临着不少困难,是陆川的小余兄妹给了潘超坚持的动力。

小时候,父亲外出打工后失联。小余四兄妹与母亲相依相守,还要照顾80多岁的爷爷。成绩优秀的哥哥小余获得了“向日葵助学项目”的资助,高考时顺利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当时潘超和义工到小余家里回访,并送上祝贺,注意到小余的妹妹不在家。询问得知,为减轻家庭负担,小余妹妹坚持辍学打工,要挣钱供哥哥上学。她曾去到广东,因未满16岁找不到工作,只好回镇上的蚕丝厂打零工。

潘超让小余把妹妹从厂里叫回来。面对众人,小余妹妹低头不语。看到那贴满整个墙面的奖状,潘超问,“你还想回学校读书吗?”女孩还是低着头一言不发,眼泪却一颗一颗滴落下来。

“母亲和女儿都一心为对方着想,母亲很想让女儿继续读书,女儿见哥哥考上那么好的大学,下决心帮母亲挣钱供哥哥上学。”潘超说,同行的义工刚好认识广西玉林技师学院的领导,于是马上打电话将小余的情况告之对方。刚好当时国家有政策,小余到该学院学习相应的专业,不仅学费全免,每年还能获得5000元补助金。

听闻此消息,小余母亲高兴得当场同意,翌日便带着女儿去学院报名。学习2年,小余妹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面点师,毕业后分配到江苏一酒店工作,每月工资有七八千元。

“我们资助的学生,70%都考上了一本大学,其中有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就像小余妹妹一样,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或许就让她整个人生轨迹都改变了。”潘超感叹,“向日葵助学项目”需要家访、整理资料、后期跟踪,虽然事务繁杂,但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很多人,这让他坚定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

小罗的资助人李婉冬获知小罗的爱心接力后也被深深地感动:自己做的事,原来这么有意义。

想要成为资助人或需要资助的学生都可以联系玉林红豆义工协会“向日葵助学项目”负责人潘超:18007756333。 (记者 庞献)

新闻推荐

承诺“驾考包过” “教练”骗倒20余人 涉嫌诈骗罪,嫌疑人被陆川县检察院批捕

本报讯(记者陈凤秀通讯员江冰)利用自己曾在驾校担任助理教练的身份,陆川县男子吕某谎称可以帮他人报名学车、包考过驾驶证考...

陆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陆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