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帮我们守护着浓浓的乡愁

玉林日报 2020-06-08 06:53 大字

周末的傍晚,匆匆回到老家的我,看着母亲好不容易弄出的一桌饭菜,感慨很多。我要离家的时候,母亲言犹未尽,孤寂地看我在车窗招手再见。

母亲70多岁了,还在乡下守着她的老屋和几亩责任田,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让她跟着去共同生活,她都固执地留在老家,帮儿女们守护着浓浓的乡愁。

母亲是个勤劳的女人。从我记事开始,母亲一直很忙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农业学大寨的时代。我的老家是广西的水稻高产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劳动是插秧,插秧数量的计算方式是数竹签,插完一桶秧就能拿到一根竹签,以竹签的数量算工分。初夏或初秋的时候,天气炎热,母亲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白天母亲插完秧,抢到一堆竹签之后,还得回家烧火煮饭,匆匆吃了,马上要给我的弟妹洗澡洗衣服,还要伺候年迈的婆婆。后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也就是分田到户了,母亲还是那么忙,总在重复她插秧、割禾、种菜、喂鸡、养猪的动作。1982年,从事公职的父亲按照规定可以带家属农转非了,我家也就搬到镇上生活。但母亲还是经常回到她的责任田种菜。我们村子种的大白菜质量好、数量多,在整个玉林市都是很有口碑的。我于1983年考上大学,寒假回到家里帮着母亲把菜拉到县城卖掉,挣大学的生活费。直到现在,母亲还在劳动,种菜种果,闲不下来。每次回家,我都拉上几袋青菜,分给在玉林工作的弟妹。

母亲是个践行传统美德的女人。20世纪60年代,母亲嫁过来时,父亲的家是土改时分配的三间旧瓦房,祖父过世早,我的祖母住一间,父母住一间,三个叔父住一间。叔父们成年了,我的弟妹出生了,住房显得非常狭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父亲去找村干部申请宅基地,母亲找人在秋收后的水田砌制土砖。第一个房子建好之后,叔父们也到了结婚的年龄。那些年,相亲也是需要吃好饭给红包的,这些事情都是母亲在打理。三个叔父逐年结婚,也耗尽了母亲每年种菜养猪的积蓄。他们成家后,盖房子、生小孩、看病等,母亲与父亲仍然一如既往地倾力资助。

母亲爱学习,记性好。因为家里穷,母亲很晚才上小学,读完小学之后,外祖父家支持不了她念初中了。在校时间短,并不妨碍母亲爱学习。小时候,我就能听到母亲唱《小燕子,穿花衣》哄弟妹睡觉。直到现在,70多岁的母亲还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第十二频道的《法律讲堂》专栏,还能戴着老花镜看小说。母亲爱学习,自然也就尊重读书人。我读高中时,正是肚子缺乏油水的时候。有时候,我与同学们星期六下午踩自行车回老家,星期天下午集中我家再一起回校。母亲总会尽能力煮好一大锅饭,炒好一盘盘加有肉、蛋的青菜等,让我的同学到来吃饱回校。母亲参加过很多红白喜事宴席,但她最开心的还是操办儿孙的升学酒,也许这是对她少年失学的心理补偿吧。

母亲很疼爱她的孙辈。20世纪90年代初,我的妻子临产,母亲陪着在玉林住院,长孙出生时,母亲高兴得一夜无眠,天还没亮就去煮鸡汤给产妇喝。我在陆川工作时,机缘巧合有了自建房,父母亲跟着我一起生活。长孙上小学时吃不惯学校的早餐,母亲每天早早起床煮好早餐让长孙吃饱,然后送他到校门口附近,目送他走入校门。父亲退休后,母亲在老家建了新房,陪着他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外孙女出生后,我母亲去城里帮带了六年,直到她上了小学,母亲才放心回老家继续她的乡居生活。每年春节,母亲都满脸慈祥,笑着给孙子、外孙发红包。对孙辈的疼爱,寄托着母亲对家庭传承福泽绵长的期盼。

新闻推荐

陆川珊罗镇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 “三稳一兴”促脱贫助振兴

本报讯(记者陈明兰通讯员罗钊王震)今年以来,陆川县珊罗镇聚焦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出台“三稳一兴”措施,下好乡村振兴先手...

陆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陆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