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川县馆藏清晚期命妇霞帔赏鉴 清代霞帔上的补子用以表示命妇品级,与其夫或子的品级对应

玉林晚报 2019-07-21 07:59 大字

背面

正面

背面

正面

霞帔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外穿服饰,常与凤冠配搭使用,即传统所谓之“凤冠霞帔”。霞帔早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出现,时称“帔子”。唐代,“霞帔”一词始现,诗人白居易在其《霓裳羽衣歌》中就曾言“虹裳霞帔步摇冠”,此时之霞帔指的是形色如霞的帔帛。

宋代,霞帔被官方定为有封号妇女即命妇的礼服佩饰,受到严格的穿着限制,《事物纪原》记载“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之命服”。明代进一步使霞帔的使用制度化、规范化,明文规定了霞帔的穿着等级。《三才图会》记载“国朝命妇,霞帔、褙皆用缎匹。公侯及一、二品金绣云霞翟纹,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清代,霞帔的使用基本上承袭了明代的规定。《清稗类钞》载:“国初,人民相传,有生降死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妓降优不降之说。故生必从时服,死虽古服无禁;成童以上皆时服,而幼孩古服亦无禁;男子从时服,女子犹袭明服。盖自顺治以至宣统,皆然也。”

霞帔的样式演变

霞帔历史悠久,使用时间较长,因此在样式方面屡有变迁。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唐代的霞帔类似于今天的围巾,宋代的命妇霞帔则是两条锦缎,呈“V”字形,绕颈垂至身前,末端再挂一金玉坠子以保持锦缎的平整。明代的霞帔,据《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

清代,霞帔的样式与前代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著名文物专家孙机先生的话说,实际上变成了“一件带方补子,下沿缝满穗子的绣花坎肩。”

清代的霞帔,其整体样式是将明代的霞帔帔身放宽,中间缀以补子,并增加了衣领和后片,但前后两片并不缝合,只是用系带联结在一起,形如坎肩。另外,清代霞帔的下端不用坠子,而是施以彩色流苏。

清代霞帔上的补子用以表示命妇品级,与其夫或子的品级对应,一般皆为鸟纹。《清稗类钞》载:“女补服,品官之补服,文武命妇受封者亦得用之,各从其夫或子之品,以分等级,惟武官之母妻亦用鸟,意谓巾帼不必尚武也。”

霞帔属织绣类文物,在岭南地区的高湿高温环境下,极易发生霉变、虫蛀等病害,不易保存,因此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目前,有关清代的命妇霞帔,在玉林地区仅陆川县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两件,十分难得。

两件陆川馆藏的清代命妇霞帔,一件无论材质还是样式都完全符合清代命妇霞帔的制作规范。而另一件清三品(武官)命妇刺绣霞帔则稍显异样,与清代命妇霞帔的制作规范存在着较多的差异,应是清晚期政权严重衰败、礼制失范之后的产物。

清五品命妇刺绣霞帔

清五品命妇刺绣霞帔,身长100厘米,下摆宽68厘米。蓝色绸面料制成,圆领,对襟,肩部饰如意、牡丹纹,前襟处有补子,为卷云底白鹇纹,补子下方对襟处分饰行龙两条,下摆处接海水江崖纹和蓝色缠枝花卉纹条带,空白处装饰仙鹤、孔雀、蝙蝠纹等,霞帔下施彩色网状流苏。霞帔背面,上端饰如意、牡丹纹,中部与前襟一致,为白鹇纹方形补子,下方饰一龙纹,再接海水江崖纹和蓝色花卉条纹带,空白处辅以蝙蝠、孔雀、云纹等。此霞帔的白鹇纹补子为五品文官样式,当为五品命妇所有,且样式和用材皆完全符合清代规制,是清代命妇霞帔中较为典型的一件。

清三品(武官)命妇刺绣霞帔

清三品(武官)命妇刺绣霞帔,身长102厘米,下摆宽63厘米。以黑色绸面料制成,圆领,对襟,肩部以金线绣出如意纹、缠枝花卉纹,前襟处有方形补子,补子图案为以缠枝花卉为底的豹纹,补子下方对襟处以金线绣双龙纹,下摆饰海水江崖纹,霞帔下施彩色网状流苏。霞帔背面上端饰如意、牡丹纹,中部与前襟一致同为豹纹补子,下端饰双凤纹,接海水江崖纹,空白处饰八宝纹、牡丹纹、云纹、莲花纹、蝙蝠纹、蝴蝶纹等。

此霞帔的补子为豹纹,为清代三品武官的补子式样,似乎为三品命妇所有。但按照清代霞帔制作规制,武官的母亲和妻子所穿着的霞帔,补子也应为文官样式,饰禽鸟而非兽纹,“意谓巾帼不必尚武也”。因此,此件霞帔直接采用武官补子的兽纹图样,着实让人难以理解。

另外,此件霞帔从其款式来看,下摆近乎直线,与清代惯常的三角形样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讯员 于少波)

新闻推荐

建功军营逐梦强军

陈广斌在朱日和比武中通过障碍,展现了过硬的军事素质。(部分图片由陈广斌所在部队提供)不管严寒酷暑,战士们始终没有停下训练...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