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坚持 传承 创新

西江都市报 2018-06-23 15:16 大字

本报讯 (记者 赵洋) 近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布中国制茶大师(黑茶、普洱茶类)第一批名单的通知》,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和梧州茶厂副厂长何梅珍“榜上有名”。

6月22日下午,韦洁群和何梅珍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制茶大师(黑茶)颁奖仪式。

韦洁群:这是国家对六堡茶产业的肯定

6月20日下午,韦洁群在梧州的梅西百货商场买了一套新西装,两天后在北京举行的颁奖仪式上,韦洁群打算以西装示人。

这么多年来,韦洁群只穿过两次西装,上一次是获得“广西工匠”荣誉称号时,在颁奖仪式上穿过。她说:“虽然我穿了一辈子的制茶服,但在北京接受颁奖时,我要再穿一次西装。”

此次入选“中国制茶大师”,韦洁群认为这是国家对六堡茶产业的肯定,在弘扬六堡茶文化、促进茶业发展的路上,她将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

从妙龄少女到年近花甲,至今,韦洁群在制茶路上已经坚持了四十一年。1976年,18岁的韦洁群进入当时的六堡公社茶厂上班,成为一名制茶工人。此后经历过茶厂倒闭等风风雨雨,但韦洁群从未放弃过制作六堡茶。

在不少人眼里,韦洁群是固执的坚守者,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制茶机器替代的年代,她依然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四十余年守护并传承传统六堡手工制作技艺。

采茶制茶并不像品茶赏茶般“诗情画意”,平时,韦洁群需要跋山涉水寻找优质茶叶,还要日复一日面对炒茶时的烟熏火燎。

在探索改进制茶工艺的过程中,韦洁群曾尝试过沤堆、改变存放环境、烧柴火烟熏等多种方法,倒掉过上千斤制作失败的茶叶,最终才成功研制出自带槟榔香的纯天然手工茶。

机械制茶的生产量以“吨”计,传统手工制茶却效率极低——韦洁群一次只能制出几十公斤好茶,“手工制茶量少,但我追求精品”。

韦洁群认为,制茶不能只追求数量和经济利益,还需要坚持传统工艺,继承老祖宗的传统。

何梅珍:

这是梧州茶厂集体的荣誉

当韦洁群在商场选购西装时,梧州茶厂副厂长何梅珍已抵达广州,即将乘坐飞机赴北京。

何梅珍是梧州茶厂的第一位女大学生。刚进企业时,茶厂上上下下看着这位略带青涩、戴眼镜、斯斯文文的大学生,笑着给她起了个称号:何小姐。

“何小姐”的称呼沿用至今。在接受电话连线采访时,何梅珍笑着说:“为什么大家叫我何小姐?可能当时我瘦弱,斯文。”

如果说三十年前“何小姐”的称号还带着一丝调侃的味道,如今茶厂工人说起“何小姐”,语气中更多的是敬佩。

根据梧州茶厂提供的履历显示:何梅珍,女,1965年10月生,玉林陆川县人,梧州茶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广西茶叶评审、鉴定专家库专家。

进入梧州茶厂工作后,何梅珍历任生产科副科长、科长、副厂长,三十年来从未离开过生产技术岗位。

从六堡茶的筛分、拼配、发酵到蒸压、陈化,何梅珍继承了老一辈制茶人“精心制茶”的理念,熟悉不同茶树品种原料和不同级别原料在制作时的变化规律和细微差异,传承了茶厂老一辈茶人的制茶技艺。

多年来,何梅珍及其团队通过科研和实践,成功研发了六堡茶自动发酵装置、自动蒸茶装置等一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发了“金花”“槟榔香”“木板陈仓”等多个系列六堡茶产品,让三鹤六堡茶不断提质增效、飘香万里,树立了行业内六堡茶的品质标杆。

在梧州茶厂,流传着不少关于何梅珍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故事的主人公何梅珍都离不开“技术精湛、心如细发、任劳任怨、顾全大局”等关键词。

何梅珍告诉记者,中国制茶大师这个称号,不单是一个人的荣誉,还是国家对梧州茶厂在传承中创新六堡茶制作技艺的褒奖。

新闻推荐

带孙费之争需多方反思

陈科峰时下,老人帮带孙子,在不少子女眼里成了“应当应分”的天经地义。不过,陆川县年近7旬的老黄却“拉下面子”,将儿子...

陆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陆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