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改造 唤醒十丈“空壳村”

玉林晚报 2018-06-05 10:36 大字

已修复的村中一角工匠将相片当装饰摆上墙就地取材,石臼成了花坛村中小道颇具特色池塘边的榕树下,村民围绕古石凳聊天,怡然自得,最引人注意的是连片的黄泥墙红瓦房鳞次栉比地分布村中,宛若一幅烙上时代印记的画卷,清新古朴之风扑面而来……福绵区福绵镇十丈村,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今,在能工巧匠的修复下,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修旧如旧,按原貌复原

“村里现有78座传统民居,最早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基本上没有人居住。”十丈村第一书记陈桂春对记者说,“福绵区修复改造十丈村的设想来源于全国上下正在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主要目的是探索一种发展业态让其‘复活\’,吸引更多的人回村发展。”这对于解决当前的农村地区不少村庄的空壳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桂春介绍,对十丈村古村落进行修复,尽量不推倒一间房子,保留原样,外墙完全不变,力求恢复原来农村朴素而干净的风格。记者看到,村中道路大部分用红砖铺设得整整齐齐,走在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大部分古宅的格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只是设计师根据每座宅子的特点做一些细节上的修改,墙体是由黄泥砖堆砌而成,屋顶则是在木框架上铺上清一色的红瓦。据了解,十丈村附近的土壤非常特殊,烧制出来的瓦都是红色的,这就是在十丈村屋顶都是一片红的缘故。

据陈桂春介绍,该项目从今年1月开始建设,计划工期1年,主要围绕“两街四巷八试点”开展,“两街”:即两条主街道,“四巷”:即旧村落四条巷子,“八试点”:即戏台、接待中心、茶馆、图书馆、知青院(乡建研究院、讲习所)、村史馆、大讲堂、村委会八个点。

修复将以旧村改造为切入点,在现有农村生态环境基础上提升建筑风貌,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景观界面,增加服务配套,强化文化符号,留住乡村记忆,形成环境干净整洁,风景优美,可游可赏可体验可推广的美丽乡村旅游新景点,把农村建设成生活舒适的乐园,道德示范的家园,生态良好的田园,乡愁记忆的故园,让城市人回家,让年轻人眷恋,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就地取材,绿化装饰基本不花钱

“十丈村的改造修复工作邀请国内著名古村落修复设计团队鲍国志工作室进行整体设计,对传统民居进行生态修复、改造和提升。”说起十丈村古宅修复的设计工作,福绵区乡村办主任田世东说。

“我们的绿化基本不花一分钱,一草一木都是都是从古宅内或者附近区域按设计师的构思移植的。”田世东告诉记者,“这不仅节约了经费,而且使绿植很好地保持了乡土气息,让古宅不变味。”据了解,不仅绿化如此,古宅内各种摆设以及墙上的装饰,诸如石凳、木质装饰物等,都是设计师们就地取材,从古宅内村民丢弃的物件中“淘”出来的。“所有的建筑材料在方圆30公里内都找得到。”田世东说。

记者看到,不少古宅门前,挂上了招牌,颇具古代街区的风采。院子里,石凳以及以前生活用的锅碗瓢盆都成了设计师表现设计思想的利器,被巧妙地放在不同的位置。在正在施工的接待中心现场,工匠钟师傅告诉记者,虽然装修用材不是很贵,但是设计师对修复工作要求极高,力争每一个设计思想都是最佳的,且能得到完美的体现,有时会在一个细节的地方进行剧烈的思想碰撞,设计方案要修改好多次,直到满意为止。据了解,作为十丈村修复工作的主心骨,鲍国志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吃住在村里,将好的设计付诸于施工,力争将修复工作做得更好。

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十丈模式”

“按照设想,我们不仅要修复改造十丈村,还将在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推动民风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岭南地区形成可学习、复制、推广的‘十丈模式\’。”田世东介绍说,十丈村的修复改造对于与十丈村有类似情况的村庄来说,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激励各地加入到乡村振兴中来。

目前,福绵区在设计力量培养上,已经组织本地的设计团队在鲍国志工作室跟班,学习其在古村落修复改造领域的丰富经验。组织了几支工匠队伍参与修复施工,通过传帮带等形式掌握古宅修复技能,壮大工匠队伍。此外,十丈村在改造中培养了一批在旧村改造中处理征地纠纷、丈量土地的人才,可向其他村庄传授经验。记者在采访期间,就遇到了来自陆川县的参观考察队伍,感受学习十丈村的古村修复经验。

“十丈村整村修复工作已完成五分之一,今年6月美食街开始对外招商,预计10月对公众开放。”陈桂春向记者描绘了十丈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记者温驷昌)

新闻推荐

您贵姓 龙

家风家训为吾族者,父勉其子,兄勉其弟,族之人交相互勉,为敦厚而不为刻薄,为周慎而不为疏鲁,为口无择言而不为如赏巧语,为谦约而不...

陆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陆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