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间收藏到博物馆悉心保管,珍贵文物经历了什么 一起探寻博物馆藏品背后故事

南宁晚报 2018-05-19 07:22 大字

刺绣寿幛油画《南瓜赞》抗战时期日本军人饭盒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博物馆藏品如同珍贵的时间钥匙,能开启一扇扇保存着城市记忆的历史之门。在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之中,除了出土文物,还有许多从民间征集的,或是接受社会捐赠的藏品。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些珍贵的藏品,了解它们从民间到博物馆背后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四年萧太孺人寿幛

收藏于广西民族博物馆

寿幛面料为枣红色缎子,纵4.77米,横2.85米,竖长方形。整幅寿幛均为盘金绣,图案纹饰活灵活现,绣法精妙,图案纹饰活灵活现,喻意吉祥,气魄浑厚,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再现了道光年间陆川罗氏族人为萧太孺人祝寿时的热闹场面,折射出当地深厚的民俗文化,是广西乃至岭南不可多得的刺绣珍品。

【收藏故事】这幅寿幛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寿幛之一,由195名陆川罗氏族人及164名戚友为萧太孺人祝寿而制作,此前一直珍藏在陆川县乌石镇坡脚村罗氏家族理事会成员手中。

因年代久远,保存环境有限,寿幛破损严重。2008年,罗氏家族理事会向陆川县文管所寻求帮助。当时的文管所所长黄玉强随即拍照并将此消息告知广西民族博物馆。从2008年至2012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特别拨出预算,由黄玉强对寿幛做专项调查。

由于罗氏族人众多,经多年不断沟通协商,2015年,广西民族博物馆提出按原材料、原规格复制一幅寿幛供罗氏家族张挂欣赏,并放大一张旧寿幛照片、一张新寿幛照片,最终将这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藏品迎接到博物馆进行妥善保存。

封雄强《南瓜赞》油画系列之五

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封雄强(1931—2017年)是广西具有代表性的静物画家,其作品以写实为主,油画代表作《南瓜赞》曾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美展一等奖、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封雄强于2015年、2017年先后向广西博物馆捐赠500余幅作品。

【收藏故事】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和公共文化事业重要机构,对艺术品的收藏是永不间断的,而艺术家的捐赠便是其中重要的来源。

封雄强擅长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素材,以画南瓜见长,他觉得低调实现自我价值的南瓜品质与自己的艺术人生追求一致。

艺术来自人民,也应归之人民,这是封雄强捐画的初衷,他希望把自己的作品留给社会,让学者们研究,让更多的人看到艺术之美,如此一来更能够实现作品的自身价值,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所捐赠的500余幅作品,创作时间跨度从1953至2010年,完整地展现其绘画风格的形成过程,对研究广西近现代美术史和广西籍画家的绘画风格很有帮助,对开展艺术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也有相当大的意义。

日本昭和十八年(1943年)某部队阿南少尉饭盒

陈列于南宁博物馆“邕城百年——近现代南宁历史陈列”展厅

抗战期间,南宁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先后两次沦陷,但英勇的南宁儿女没有屈服,“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战歌响彻山川大地。

在这场拯救民族危亡的保卫战中,南宁人民以坚毅的勇气、巨大的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件藏品是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

【收藏故事】2016年南宁博物馆开馆之前,许多能够见证南宁历史发展、传承南宁市历史的文物、资料以民间收藏为主,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2013年,为配合馆址建设,南宁市博物馆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文物征集工作,并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许多南宁市民无偿捐赠“传家宝”,仅两年时间就征集到具有收藏价值的文物超过2000件。

2015年,退休教授胡廷松向南宁市博物馆捐赠了该饭盒。其叔公早年毕业于桂林陆军学院,在抗战期间保留了一批抗战实物,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仅剩下一个饭盒。胡廷松表示,作为南宁人,有责任向家乡的博物馆捐赠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历史。

新闻推荐

追求好口碑高票房 莫忘尊重知识产权 宁军

漫画/张永文2015年9月,“陕西女婿”陆川执导的灾难探险片《九层妖塔》上映,20天取得了超过6亿的票房,并斩获多项大奖。不过,...

陆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陆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