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平:农机干部变身“土专家”

陕西农村报 2019-07-29 06:03 大字

?刘喜平对四咀村马铃薯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本报记者 辜希静 通讯员 白凌燕 刘河 文/图

夏天的靖边,骄阳似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籽上覆土覆得少一些,在膜上留两个洞……”在靖边县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四咀村白家湾小组新平整的300亩梯田里,“第一书记”刘喜平熟练地指导着村民种植黑膜覆盖马铃薯。

2018年3月,靖边县农机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喜平来到县城南部最边远的四咀村担任“第一书记”。刘喜平从2014年就开始种植马铃薯,也算是半个“土专家”了。

过去,四咀村靠传统方式种植马铃薯,费工费时效率低。如今,在平展展的梯田上,大型农机具直接开进地里,省时省力又科学。“这台农机具集合播种、施肥、覆膜、打药于一体,300亩试验田,四五个人几天的时间就种了。”刘喜平算了这样一笔账,“一亩马铃薯的理论产量是2250公斤左右,种玉米的亩产量大概是500公斤左右,种植马铃薯的产量大概是种植玉米的4.5倍。”黑膜覆盖马铃薯种植彻底打破了该村传统种植方式。

四咀村是全县72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由原来苏家湾村和四咀村合并而成,地处白于山区丘陵腹地,村里沟壑纵横、道路崎岖、土地贫瘠,可谓“望山跑死马,望村跑断腿”。近年来,该村积极探索南部山区产业脱贫新模式,通过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组建农机服务队,注重创新和科技引领,对全村1000余亩宽幅梯田进行托管作业。

今年,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方考察,实施300亩黑膜覆盖马铃薯种植,这是从调整南部山区种植结构出发,开辟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的一次全新尝试。得知村里要留转土地种植马铃薯,四咀村白家湾村村民周凤香特别高兴,她家的五六亩撂荒地留转后归村集体经营,每亩地除了400元的分红外,她还可以在地里干活,一天收入150元。

“以前我家零散地块多,不便于管理和耕种,加上种下的谷子也没有销路,一年也就种一亩半地够吃就行了。”韦光东2017年因意外腿部受了重伤,无论田间农活,还是家务事,全落在妻子一个人的肩上。土地托管后,韦光东家16块地的整合方便了耕种,开始种植有机小米。去年,他家种的11亩谷子,虽然遭受了冰雹灾害,还是卖了1.1万元。

刘喜平和工作队经过努力,把苏家湾的有机小米成功申报了“阜美靖边”特色农产品,也让“阜美靖边”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农”字招牌有了实体支撑。土地托管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土地撂荒现象,而且保障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农机合作社的成立,在土地集中化的基础上减轻了农业劳作密集度,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去年,五里湾便民服务中心1000亩谷子喜获丰收,亩产量350公斤以上,亩产值达1900元。这对靠天吃饭的山区群众来说,这么高的收入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由于品质好,一到年底,谷子和小米就销售一空,种植户的收入大幅增加了。

新闻推荐

“绿风”盈袖地生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榆林生态建设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魏丽娟陕西省最北端,陕蒙交界处,一片深深的绿色将毛乌素沙漠拥在怀中,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榆林绿”。“榆林绿”是一...

靖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