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人说“默” 读程默先生散画有感
田继光
书画界有种提法:字是悟出来的,画是读出来的。有人曾说,散画就是随便画呗!我问:散打能胡乱打吗?大道国学,散言记之;古老文学,散体著称。程默先生的画,是在集思中命笔,在一脉中落成,在沉静中升华。
我的业余爱好是写字,而不是画画。评论先生的散画,是弄斧在班门之下。我秉持书法是书“道”、绘画是写“志”,二者除了艺术工具相同之外,在线条的节奏、笔墨的运行、意境的创造和生命意识的投注方面,有着相通相近之处。
借用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初识吴三大老师的故事为说据。那时在一场笔会上,他在给一位画家赠送墨宝之后,见我所容,吾即应神。我说:“老师,我也喜好书法。”他即题“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指上自然有清风”。这使我对古人“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的道理有了至深感悟。
初识程默先生,是在1995年夏秋之际的陕北。那时,他看上去体魄敦实,面容老诚,加上厚重的靖边方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性格直率的“拴正人”,办事干练的“扛硬人”,上下点赞的“足劲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而我压根儿未曾想到,他是个艺道独特的文化人。
品读程默先生的散画,是从去年使用微信之后,更确切地说,是他对我的书法赏识之后,我们产生了书画艺术的共鸣。到今天为止,我已品赏程默先生作品356幅。我条条品读,幅幅领悟,字字感慨。
更为震撼的是,在我应邀出席了他在荞麦园举办的“圣地山河——程默散画作品邀请展”时。那是一个周末,我回到西安,参加了两个活动,一个在亮宝楼,一个在荞麦园。与众不同的是,这个展场没有门迎,没有签到,更没有任何俗套礼仪,满堂都是书画界的同好和慕名而来的市民。开门即开展,见画如见人,父亲母亲当起了迎宾员,弟弟妹妹递上了干炉馍,先生本人当起了讲解员。通观一周之后,我又选其抢眼之作温习回味,综观起来感悟有九:
浑然一体的连贯性。比如,《会饮独自斟》《窑洞日月长》《天冷思南国》,还有《山高须自重》《山高水也高》,以及《千里追寻千年树》《以身染得金秋名》《风过树梢知客来》《金桂红枣八月香》等,意境做派犹如连续剧、姊妹篇,把它们的系统思维、整体放笔、综合用墨体现得一清二楚。
朴实无华的乡土情。《母亲熬的腊八粥》《张家畔的妹子》《陕北山沟也有楼》《青阳岔的早晨》《吃荞麦、画散画》《一对毛眼眼瞭哥哥》等,使乡音乡土乡画乡念在笔墨中回荡。
笃学活用的创作观。比如,《听老师的话,画自己画》等,道出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修行观。
拼搏向上的正能量。《世上还是好人多,好人多了世上好》《照金行旅图》《梁家河的早晨》等,把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引转到友善诚信、创业奋进的价值观上来,是活生生的正面教材。
铸魂追梦的责任心。先生出身军人,他的《圣地山河》把擎旗铸魂、强军优属融入其中、渗在笔端,是一幅“延安精神促强军,培育四有好军人”的教育力作。
感念母爱的赤子心。赏析先生《母亲的棍子》很有寓意,使我回悟棍子下面出才子、贫家寒门有孝子的哲理。
情节在线的状态味。读一幅画,能陡然把作者的方位、时空、思绪、情景尽收眼底,回味无限,这本身不是观者的本能,而是作者的在线释放。程默先生的画,始终让读者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比如《画也简、开会去》《路遇扶老赞》《在家等饭》《雾霾改变人型》等,这些散画读着舒坦、品着舒畅。
襟怀宽宏的开放性。闭关锁国成不了大器,闭门谢客出不了精品。人生在世处事如此,艺坛相融作画同理。比如《我散画,你起名》和《此刻心情,请友取名》等,体现了先生一贯的民主做派、虔诚的待人风格和谦逊的艺道善举。
开启国画的新视窗。程默先生散画艺术是他提出的首创概念,在他看来,就是构自己所思,不被传统的思维所束缚;绘自己所画,不被僵化的形式所拘泥;命自己所名,不被刻意的追求所羁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吕贵民【案情回顾】今年国庆假期,在靖边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被游客频繁踩踏的岩石沙化明显,游客在岩石上随意刻划的...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