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作为陕北地区最早自发进行土地“三变”的村子,马季沟引人注目。马季沟为何而变?解决了什么问题?面临着什么难题?能提供什么借鉴?2017年5月起,记者几赴马季沟,力

陕西日报 2017-11-24 08:20 大字

秋收后的马季沟村。

11月9日,靖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解答村民关于土地“三变”改革的问题。

本报记者韩承伯文/图

2017年4月开始,默默无闻的马季沟突然成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因其发端最早、自发自觉而具有典型意义。

马季沟的改变到底因何而起?效果如何?难点何在?有何借鉴?

4户反对者让悄悄进行的改革“再也藏不住”

2017年2月,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白家沟小组已经运行3年的土地入股分红难以实行下去了。因为4户人家反悔拒绝分红,而且告到了县上,“土地交集体、入股分红”的做法才被曝光于世。

2月初的一天,几名村干部匆匆赶到靖边县委农工部副部长张宏的办公室,一见张宏就着急地说:“估计闯下乱子了,有人说我们跟中央精神违背着呢!”

“由于这4户坚持不分红要散伙,我们已接近泄气,准备收场了。最后关头去县委农工部咨询,农工部回答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我们才敢大胆分红,把那4户先剩下。”马季沟村原村支书冯秀海说起当时的状况依然感慨不已。

“没有这4户人家的反悔和‘调皮\’,我们还藏着掖着呢。应该感谢他们,让偷偷摸摸的改革见了光,找到了政策。”冯秀海说。

2017年3月,张宏《关于马季沟村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调查与思考》一文引起了靖边县委的高度重视。白家沟小组的入股分红由此成为土地改革的先行先试者。

243亩新造地促成了“确权不确地”和入股分红

马季沟村民真正想到“动”现有的产权制度,源于一块未利用地的开发。对此,离地农民白生富起了特殊作用。

由于地处白于山区北麓和毛乌素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马季沟村有大量由疏林、荒漠构成的未利用地。2013年,县政府实施“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决定在白家沟小组未利用地上造地243亩,而且全部是水浇田。

当时,白家沟全组27户人共有水浇地近350亩,因此这一造地项目对于全村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当时村集体的荒沙荒坡、疏林地已经全部下放到户,由农户承包。由于地界等矛盾普遍而复杂,居然很难找到一整块200多亩的“没有矛盾”的荒沙地。最后,只有白生富兄弟3户承包的荒沙疏林地被选中。

60多岁的白生富于1990年离开耕地不多的老家,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包地并在当地安家,兄弟3人都属于离地农民。在离地农民承包的荒沙地上造地,造地成功以后,到底如何分配?成了村里关注的大事。

用国家投资在个人承包的荒沙地上造田,引起了许多村民的“眼红”。由于需要从其他村民承包的荒沙地上过,工程勘测阶段,就有村民阻挡。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已经离开白家沟23年的白生富,出人意料地决定将自己及家族承包荒沙地上开发出的243亩水浇地交给村上。白生富的条件是:以后全村未利用地上造出的耕地,都交给村集体统一分配或经营。

2014年6月,243亩高标准水浇田造地成功,并交给村集体。如何分配这一整片水浇地?是按照1982年第一轮土地承包的标准,或是按照1998年第二轮延包的思路?还是按照现有人口分地?村民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自从1982年第一轮土地承包以来,人地变动已非常复杂,这次单独进行的土地分配相当困难。在一次次商谈无果后,白生富提议:不要分配到户,不要设地界,由集体管理经营,大家分红。对此,同意的人越来越多。

最终,白家沟小组新造水浇地未分配到户,按照“确权不确地”和实质上的按地入股分红,由村组统一经营管理。第一年,243亩新造耕地以每亩245元的租金全部出租,村民皆大欢喜。

“118协议”

243亩新造耕地的入股分红让白家沟村民尝到了“甜头”。毕竟,一亩地自己耕种,一年忙下来纯收入往往也就三四百元,有些年头还达不到。

于是有人乘机鼓动说:为何不将各户的未利用地都这么合作起来,交由集体,多给大家争取项目?因为有白生富的事例,大家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甚至进一步讨论原有承包地合作的可能。

为了村组的发展,为了更便捷地承接土地开发项目,白家沟小组村民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后,决定以243亩新造耕地为样本,全面进行合作。

2014年11月8日,白家沟小组27户村民按指印签订协议,全村所有的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均交归村小组。除宅基地外,全部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这一协议被称为开创了陕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118协议”。

根据“118协议”,土地产生、获得的所有收益都由村小组集体分配,包括承包费、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公益林种苗补贴、各类征地补偿款全部交回集体,每年秋后按现有人口分配;项目建设损毁的附着物赔付归农户,土地赔偿款归集体;农户私自在未利用地上开发出的耕地,自签订协议起,无偿经营3年后交回集体管理……

新增耕地可以对外承包。原有的耕地连片集中后重新给本组村民承包,每亩缴纳50元承包费。本组村民不愿承包的,可以对外承包。

从“四大老汉”到“四大户”

马季沟村的改变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涉及承包经营权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一直矛盾不小。

一开始,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几位老人。他们历数往事,批评合作方案,被村民称为“四大老汉”。“四大老汉”之一的郭海荣今年72岁,1982年当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因为家庭人口多分得了较多的土地,随着几个女儿的出嫁,成为人少地多户。郭海荣说:“原有的承包地是我家人投工造的,现在新增的地是国家投资的。一开始觉得这样自己会吃亏,不同意。但时间长了也慢慢想通了,儿女们都出门在外呢,弄在一起也好,也许还会发展出什么来……”

“本来为这个事怄气呢,后来又想,谁没有个老?生的人(新增人口)也该有地嘛!”虽然种的地少了,但是郭海荣一家户籍上的6人按人口分红,2016年分到了13917元,远远多于一般年头直接种地收入。

就在“四大老汉”渐渐接受土地上交集体和按地入股分红之后,又出现了新的反对者。他们是自行开发土地较多的农户,被村民称为“四大户”。

在白家沟小组的27户中,有8户人土地承包以来自行开发了部分未利用地。其中赵开峰22亩,郭应元45亩,白崇有44亩,白崇林28亩,他们被村民称为“四大户”。

“四大户”在2014年和全体村民一起签订了“118协议”,同意土地交由集体统一管理经营。其个人开发出的耕地,由其免费承包经营3年后交给集体。

2017年是“四大户”免费承包自己所开发耕地的最后一年。反悔了的“四大户”在年初拒绝参与上年度的分红,并想恢复原状,这才造成了马季沟悄悄进行的产权变革的“曝光”。经过大半年的争执、讨论、交涉,日前“四大户”的态度又和本组村民达成了一致,同意继续履行“118协议”。11月8日,马季沟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白家沟分社选出了理事会、监事会,“四大户”中的两人出任理事、监事。马季沟集体产权改革的“旗舰”白家沟小组又整装出发了。

“再没有土地纠纷”

在近年的造地工程以前,马季沟的大部分水浇地是引水拉沙开发出的。引水拉沙是毛乌素沙漠南麓开发良田的独特做法,靖边县北部地区的水浇地大部分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黄蒿界镇原党委书记冉向前说:“马季沟的引水拉沙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进行到八十年代,由于完全依靠人力畜力,每次开出的耕地也就一两亩,分到户也就一分二分地。这就造成马季沟村民的承包地异常零散。”

村民郭海荣的14亩地由13块构成,还有村民18亩耕地由29块地构成。村支书雷志林说:“地块零散让村民劳动强度增大,放水也不好放。有的地块由于面积才几分,不仅无法承包出去,白送人种都没有人愿意接受。”

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后,村民再承包时,终于连成了片,地块增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了。冯秀海说:“村里本来就以老年劳动力为主,重新连片承包后,大家觉得(种地)比以前省劲儿多了!”

白家沟小组的改革初见成效后,马季沟村的其他小组纷纷跟进,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土地入股分红和管理权、经营权交回集体。

黄蒿界镇党委书记贺秉政说:“变化是多方位的。以前打个坝因为土地问题都难以实施,现在不再是难题。这几年是农村土地纠纷的高发期,有的行政村每天要处理五六起土地纠纷。但从2016年以来,马季沟再没有发生土地纠纷,这在全镇和全县都是绝无仅有的。”

产业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马季沟的变革已经进行了3年,离成功、成熟还有多远?

靖边县委农工部副部长、马季沟村第一书记张宏说:“马季沟村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外出人口土地撂荒和经营问题,妥善化解了土地纠纷和矛盾,尤其是第一轮土地承包后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规模化、产业化铺平了道路。”

对于马季沟村来说,产权的设置已经有形有实,产业的发展却迫在眉睫。靖边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春阳认为,马季沟村以“三变”改革扫清了产业化的体制性障碍,但现有的产业质量不够高,真正的产业化尚未开始。

靖边县委书记刘维平认为,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搞好产业规划,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形成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才能让“三变”改革真正实现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的目标。

靖边县县长贺湘如说,尽管马季沟村“三变”改革对发展和富民的效应还需继续验证,但它已经实现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分置,意义重大。目前,从龙洲丹霞地貌到统万城遗址,靖边县的景区打造、重点项目建设等许多发展规划的实施,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地界、权属等矛盾和纠纷。马季沟村的“三变”实践为靖边县破解发展的“土地瓶颈”指明了方向,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将为全县“三变”改革提供有力借鉴。

新闻推荐

生产一线的“女状元”

11月6日刚一上班,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任荣利就收到了一个名为“考卷”的文件包,看完后他说:“这个娃就是不错,按期将试卷交上来了。”任荣利所说的考试,还要从今年夏天说起。5月的一天...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