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八零后女孩靠红柳签年赚百万元

陕西日报 2017-07-07 07:45 大字

本报记者鲁明志通讯员曹晔

盛夏的塞上,天空湛蓝,白云朵朵。6月20日,记者随靖边县驻村工作人员来到杨桥畔镇沙石峁村,在一处临近河岸的农家小院,见到了村民传说中年赚百万元的80后女孩朱晓。

今年34岁的朱晓是靖边县沙石峁村人。从事红柳销售之前,她也跟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女孩一样,尝试过各种艰苦工作。2012年网络销售刚刚风靡的时候,她怀揣梦想远赴北京,加入了女装销售的大军,创造了不错的收入纪录,但北京昂贵的生存成本让她仅仅坚持了一年多,就产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在去姐姐家探亲的路上,她望着火车外面不停闪现的红柳,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这么多的红柳只能当做烧火柴使,得不到有效利用,真是可惜。”回家后她随手在网上一搜,竟意外地发现这种在陕北遍地丛生的植物居然是近期新兴起来的烤肉工具。原来,新鲜的红柳枝经过烘烤能分泌出一种汁液,不仅能有效去除羊肉的膻味,而且它的特殊香味也会沁入肉中,给人独特的口感享受,相比传统的铁扦大受欢迎。

朱晓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老家人都知道,红柳是一种极其耐旱、耐热的植物,主要生长在盐碱化的平原和沙丘上,用于防风固沙。但也有很多人种植红柳只是为了不让自家土地荒芜,因为在盐碱地,其他植物是很难成活的。以前,老一辈人除了用红柳饲养牲畜外,还用它编制箩筐、筛子等器件外卖,后来随着这种传统手工艺的逐渐失传,红柳渐渐沦为了烧火柴。

朱晓家就有十几亩这样的盐碱地。成片的红柳既不能当粮食,也没有门路外销。可如果把它们做成红柳签子的话,每30厘米就能卖到2角钱,这会是多大的一笔财富啊!

心动不如行动。刚开始的几天,她自己量尺寸,用手工一下一下削,试着制作了6万根签子放到网店试卖,没想到不到3天就被一抢而空。意外的开门红带给了她全新的启发与勇气。从此朱晓一发不可收拾,从2014年最开始的筹备到2016年正式外销,她经历了无数的创新、改进。为了保证产品供应,她不定期地外出收购半成品,拿回家制作成想要的规格;为了让产品符合买家的要求,她学习了专业的机器打磨,经过她和工人们的双手,一捆捆规格不一的红柳枝华丽变身,远销省内外。发展到今日,她的淘宝C店已经成了钻石卖家,好评率达到了99%,每天顾客都稳定在四五十家。其中与内蒙古、陕西的几家企业已经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发货量每单每次至少1万根。2016年6月至12月,红柳签子的毛收入突破了300万元。

今年,靖边邮政分公司响应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号召,在县内4条主要线路上配备了40多个快递员和一辆专车,实现了货物当日到达。这给她拓展业务提供了极佳的外部环境,索性预约了快递上门服务,节省了不少时间。

“我的致富经就是,思路改变出路”,这个朴实的女孩始终带着安静沉稳的微笑,“最近,我又新开了一个布艺销售店,将陕北特产的糜子做成枕头、靠垫之类,给小孩子用。运行模式采用线上接单、线下制作、送货上门的方式。我们村有很多陪读妈妈,因为孩子在城里读书,只能放弃家里的农活去街上租房子。她们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所以我下一步的打算是雇用她们加入我的团队,让她们跟我一样,有活儿做,有钱赚。”谈及未来的发展,一直都很有想法的朱晓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靖边一通村公路被质疑偷工减料 村民自掏腰包检验公路质量

华商报讯(记者祁铭)修建通村公路本是利民之事,但在靖边县张家畔镇张伙场村,施工期间屡次遭到当地村民阻挡,理由是施工方为了节省成本偷工减料,而监管部门视而不见。多次反映无果后,村民们自掏腰包对路面...

靖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靖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