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现场邀你上头条 为了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靖边县文广局一职工——花费20多万元 历经3年多 个人创办靖边首个民俗博物馆

华商报 2015-06-11 18:06 大字

民俗博物馆一角

刘名山和他的藏品本组图片由通讯员 曹晔 摄

想上头条吗?赶紧扫描二维码或者在应用商店中搜索“华商头条”下载安装。在这里,不仅可以及时看到发生的新闻,还可分享生活中的见闻。“现场”是华商头条最具特色的栏目。

在这里,你的爆料、表白、晒图、求助、美食、祝福等都能上“头条”。用手机上传图片和文字到“现场”,普通市民也能轻松上“头条”。

最新现场

头条用户:大_校

发布内容:光线昏暗的四间老房子里面,2000多件上世纪的农具、瓷器、餐具、柳具、手工艺等生产、生活器具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屋子里。好多物品在民间都已失传或流失,这是靖边县首家民俗博物馆收藏的古老器具。

记者核实:6月10日下午,华商报记者从靖边县委宣传部获悉,靖边县首个民俗博物馆是由刘名山个人创办的。刘名山,靖边县高家沟乡人,1959年6月出生,今年56岁,是靖边县文广局创研室的一名普通职工。为了创建博物馆,刘名山省吃俭用,花费20多万元积蓄,历经3年多时间从陕西、宁夏、内蒙古3省区的40多个村庄购买收集了2000多件器具,而且好多器具在民间已经失传或流失。

在民俗博物馆内,农具、瓷器、餐具、柳编、手工艺品等生产、生活器具全错落有致地摆放在4间昏暗的老屋。看到这些器具,就可以想象到,当时人们生活的简陋,羊皮大袄从穿上那天就开始百般留心不能弄脏领口,但年头久了也变得脏兮兮的;晚上,人们用一种麻油灯发出的红豆大的微光照亮;心灵手巧的妇女飞针走线做出一双双让男人舒服合脚的千层布鞋,一针一脚满浸着辛苦与幸福。

据靖边县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上周靖边县第五小学的学生参观了民俗博物馆。当时有不少学生一直追问这些器具是干什么用的,觉得很好奇。“参观完后,不少学生感叹,那个年代虽然人们生活穷困,但是他们并没有对困难和贫穷屈服,反而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努力地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该工作人员表示。

对网友发布的这条消息,刘名山告诉华商报记者,他创办这个民俗博物馆并免费向青少年学生及社会群众开放,只想通过行动,让孩子们在参观中接受教育,不忘过去的艰苦生活。“我想让孩子们知道,虽然过去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我们的先辈依然乐观地生活着,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无价的财富。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万分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并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刘名山说。

网友评论

陕北小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产品逐渐增多,古老的器具渐渐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不少年轻人甚至都没见过,偶尔在博物馆看到还觉得好奇。其实,时代的发展不应该让这些物品消失,我们不应该遗忘过去。

小屋之约:现在很少见到这类器具,看到这一组图片,深深地感受到当时人们生活的艰辛,更懂得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勇往直前,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深海里的鱼:花费这么多钱和时间去做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很让人敬佩,给刘名山点赞!

左右:这些东西就剩下拍电视剧租借了,也不能搞什么经济活动吧。

小贴士

下载方式:

1.扫描“华商头条”APP二维码进行下载

2.在各应用商店搜索“华商头条”并进行下载

参与方式:

注册登录之后,只要点击“华商头条”手机客户端右上角的照相机,选择拍照或者从手机相册选择照片上传即参与。

华商报记者 张云飞 王佳 通讯员 曹晔 

新闻推荐

靖边发现世界濒危鸟类黑鹳

黑鹳在靖边县闫家寨子村的一处石崖上筑巢通讯员赵峰摄华商报榆林讯(记者杨虎元)昨日,华商报记者从靖边县林业部门获悉,榆林野生动物管理站工作人员近日在靖边县龙洲镇波浪谷丹霞地貌景区闫家寨子村一...

靖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靖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