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靖边“吃饭农业”变“挣钱农业” 旱作农业成为农民“救星”

榆林日报 2010-10-27 13:02 大字

(上接第一版)

据统计,今年靖边设施农业建设面积达4.6万亩,比去年增加1.2万亩,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喜人局面。

“政府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并负责耕种及施肥,我们只出劳力就能收获亩产预计达600公斤的旱地全覆膜玉米。与传统的旱地玉米相比,亩产高出200公斤,按每斤1元计算,每亩能多收入400元。”在席麻湾乡东高峁村路边的玉米地里,一农民正忙着收割他种植的14亩玉米。

在推动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靖边今年开展了万亩旱地全覆膜玉米高产创建和两万亩水地玉米高产创建

活动,在席麻湾乡4个村委18个自然村,率先实施旱地全覆膜玉米高产创建面积10186亩。靖边把旱地全覆膜玉米推广种植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显著实效。许多村民说到旱地全覆膜玉米时总是说“种了几十年的旱地,今年终于来了旱地农业‘救星\’,使我们祖祖辈辈种的旱地有了种水地的收成。”。与此同时,在东坑、宁条梁、海则滩、红墩界等4个乡镇21个村实施的20870亩水地玉米高产创建也已全部进入收获期,丰收在望。

涧地开发使农民收入翻番

王渠则镇闫米洼村是近两年依靠涧

地开发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民们期盼多年的建水地愿望终于实现了。

地处白于山区的王渠则镇,农业基础设施异常薄弱,种植方式主要靠人力、畜力,农业投入大,收成却很少,老百姓都希望有块旱涝保收的土地。2008年,靖边率先在闫米洼村对5500亩涧地实行农业综合开发,打深井、建喷灌,铺设地下输水管道23公里。今年,又在胶泥湾村实施农综(涧地)开发5000亩,新打深井20眼,维修配套旧井5眼,架高压线1公里,安装变压器14台,使有限的涧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靖边面对部分地区“十年九旱”的局面,在土地上大做“水文章”,累计投资1.02亿元,让23.9万亩低产旱田变成高产水浇地,受益群众1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40%。闫米洼村实施涧地开发以来,马铃薯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25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2元计算,仅此一项农民每亩至少增收3000元。按人均水地4亩计算,今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400元,突破1万元。

小杂粮推广让传统农业升级

靖边南部山区属丘陵沟壑区,农民自古就有种植谷黍、豆类等小杂粮的习惯。近年来,小杂粮日渐受宠,靖边积极引导南部山区农民在小杂粮种植上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周河镇率先实施黄芥间作套种推广田1万亩,该镇东坪村支书张良说:“成功推广良种种植相当于让农民多收了一季作物,全村人均收入至少要增加800

多元”。县农业局技术干部介绍,大多小杂粮的价格比主粮价格还高,且投入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适当减少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小杂粮生产,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也是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靖边在南部干旱地区推广以小杂粮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依靠优势升级传统农业,建设了周河镇万亩间作套种推广田和五里湾乡荞麦、红芸豆及乔沟湾小杂粮科技示范园等种植基地,主推品种有榆荞-4荞麦、伊选红糜等,形成荞麦、草豌豆、芸豆优势生产区及靖边荞麦、苦荞等名优小杂粮,带动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6.6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7%,拉动了周边县乡的小杂粮产业发展,使靖边逐步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小杂粮生产基地。

新闻推荐

靖边端掉一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窝点

本报通讯员俞小耿报道11月7日,靖边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一举端掉一个生产销售假化工材料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两名,缴获制造假化工材料工具和大量假化工成品,涉案金额达210余万元。当日,民警在靖边县河东滨...

靖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靖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