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余热勤笔耕 老有所为报桑梓 记佳县退休干部高信耀

榆林日报 2020-12-28 08:41 大字

高信耀(右一)在螅镇毛主席旧居为摄影人员进行讲解。陈静仁 摄

记者 陈静仁通讯员 刘耀东

核心提示

今年73岁的高信耀从佳县烟草公司退休后,不仅走遍了全县的大小村落,详细了解历史名胜、名人轶事和民俗风情,而且老有所为,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为脚下的这片黄土地继续奉献着余热。

投身公益的带头人

2000年,工作了40多年的高信耀离岗后不愿享受安逸清闲的退休生活,而是投向他所钟情的文化事业,组织了一批摄影、文史爱好者,深入佳县140多个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庄,通过拍摄照片、采访村民、实地考证等方式,记录了一个个别具特色的物产与名胜,重现了一段段即将消逝的民俗与历史。特别是他曾走访了毛泽东在佳县生活战斗过的15个村庄,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8年间,他整理出版了14期《魅力佳县》刊物,用心书写佳县的特色文化。高信耀说:“为编好刊物,大家跋山涉水非常辛苦,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无怨无悔。从现在来看,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高信耀虽在县城繁华地段居住,但平时省吃俭用,家里有3间平房没舍得向外出租,用于存放自己收集和创作的各种资料与作品,搞活动时也能派上用场,吸引了不少干部群众前来学习参观。房间内各种展览资料摆放得满满当当,主要是一些红色文化题材的书法、摄影作品和书籍等。面对刘文西、苗重安、陈宝生等艺术家的作品,他津津乐道地向大家讲述着当年陪同这些艺术家一起采风的故事。“一辈子就赚下这些家当,能帮助人们重温红色记忆,心理感到很舒坦。”高信耀说。

为了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高信耀还组建了拥有100多人的佳县老年秧歌队,经常在县体育场进行排练和演出。每年春节期间,他带领这支秧歌队活跃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这一干就是10多年。

建设家乡的热心人

在乌镇高家下坬村出生长大的高信耀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怀,村里的山山水水经常浮现在他的梦里。为家乡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是他多年的心愿。

高家下坬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高信耀积极为村里跑项目、争资金。2016年,村里建设通村硬化路,他自愿捐资4000元。群众看着村里的水泥路通了,村委办公室和老年幸福院建起来了,别提有多高兴。渐渐地,他在群众心中有了威望,“有困难,找老高”成为大家的一句口头禅。

高信耀有股“强劲”,他争取项目不仅是把钱要回来,而是全程参于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保证“好钢用在刀刃上”。用老高的话说,他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对上对下都要负责任,不能糊弄老百姓。修建村委办公室时,他从设计、招标、施工,一项不漏地参与其中,生怕出现任何差错。2015年,村里实施道路绿化工程,栽好的松树、柏树无人管护,他不顾年老体迈,自己拿着工具走上山头,一棵棵依次修剪。村民们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自愿加入修剪队伍。

除了帮助村里搞建设,从2010年起,高信耀还利用两年时间,搜集整理了《高氏家谱》一书,成为研究高家文化传承的活字典。

多年来,高信耀先后获得“榆林好人”“省级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高信耀说,他干事不图名、不图利,自己是一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后还有一份退休金,为村里发挥余热、作点贡献是理所当然的。

新闻推荐

佳县荷叶坪村“跳出红枣抓红枣”脱贫路上“枣”当家

本报通讯员翟晓锋李捷红枣是佳县荷叶坪村的传统产业,有着“铁杆庄稼”的美誉,却也一度面临“树没人管、枣没人收”的尴尬局...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