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农歌 赏民俗 庆丰收 榆林市“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庆丰收农歌大赛现场见闻
陕北秧歌表演
文图/本报记者 陈静仁
秋风飒爽,硕果累累。8月31日,在即将迎来第二个农民丰收节之际,榆林市“乡村振兴·美丽家园”庆丰收农歌大赛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佳县坑镇赤牛坬村举办。当日,来自榆林市12个县市区推荐的参赛歌手放声唱农歌,周边群众共300余人一起听农歌、赏民俗、庆丰收。
听农歌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哦,三盏盏的那个灯……”庆丰收农歌大赛在陕北民歌《赶牲灵》的曲调中拉开序幕:伴随着民歌手嘹亮的歌声,昔日秋收时节里,陕北老农在崎岖山道上赶着马牛驴骡这些“牲灵”的情景又仿佛重现,《祈雨调》《哪哒哒也不如咱这山沟沟好》《打酸枣》《孝敬爹和妈》《逛新城》……一首首嘹亮动听的歌声唱出了农民庆丰收的喜悦,也唱出了农村的新变化,充分展示了农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农歌大赛传递的是农民们庆丰收的喜悦,唱响的是乡村振兴之歌,希望这样的比赛多办几场。”现场观众刘先生激动地说。
赏民俗
“前山高,后山长,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着老牛扛着‘桨’,爷爷的爷爷就这样。前沟短,后沟长,我家就住在高畔上,摇着纺车扬着场,奶奶的奶奶就这样……”由赤牛坬村农民自编自演的国内首部黄土高原乡村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震撼开演。在起伏的沟峁间耕种点豆、祈雨求生、收获喜悦,《高高山上一头牛》将原汁原味的陕北乡村原生态民俗文化带给观众。
欣赏完表演,走进位于赤牛坬村的陕北民俗博物馆,5万余件陕北民俗文化展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灯博馆、鞋博物馆、酒瓶馆、三十六行馆以及出自农民之手拙朴而精巧的泥雕、草雕等,洋洋大观,令人惊叹。
“这里太棒了!谁能想到一个小山村里竟然‘藏’着这样一个民俗博物馆,这就是最原汁原味的陕北人的生活啊!”参观者赵女士感慨地说。
庆丰收
活动除现场观众观看外,还进行了网络直播,线上累计观看人数达24000多人。借助这个平台,农歌大赛结束后,来自12个县市区的农民代表和农业企业代表纷纷登场,晒丰收,并积极向现场观众和网友推荐起了家乡的特色农产品。
“沙盖是我们榆林北部特有的一种十字花科野菜,沙盖在生长的过程中不施肥、不撒农药,加工的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是现代人理想的绿色食品。”榆阳区沙盖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张红春率先登场。
歌手张梅介绍的是家乡佳县的红枣:“佳县有着悠久的红枣栽培历史,被誉为‘陕西红枣第一县’,佳县的红枣个大、肉厚、核小、营养丰富……”
“米脂小米色泽金黄、质粘味香、营养价值高,喝了它冬能暖身、夏能去暑;米脂山地苹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硬度大、耐贮运,倍受消费者青睐。”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也介绍得起劲。
横山的羊肉、靖边的胡萝卜、定边的马铃薯、府谷的黄米和海红果……各县市区代表依次上台为自己家乡的农特产品代言。
此时,一旁大锅里的玉米和红薯也熟了,听得垂涎欲滴的现场观众早已忍不住了,左手一个红薯,右手一个玉米,真是台上讲得兴高采烈,台下吃得酣畅淋漓。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静仁摄影报道“我去年在家里做木材加工,一年赚了5万多元。”8月14日,在佳县通镇罗山村,52岁的脱贫户崔国朝乐呵呵...
佳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