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曾经,劳务输出和红枣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如今,凭着一部黄土高原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走上了依靠文化旅游产业致富的路子,让我们走进佳县坑镇赤牛坬村

榆林日报 2017-07-13 09:25 大字

《高高山上一头牛》中纺线线场景 被表演吸引的游客

文图/本报记者 刘予涵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

提起榆林的乡村旅游,知名度最高的就有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来到赤牛坬,有两样东西是游客不能错过的,一是修建在窑洞里的陕北民俗博物馆,二是大型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后者不光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还给赤牛坬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一台戏的诞生——

原汁原味原生态

赤牛坬位于黄河近岸,是民歌的故乡、民间艺术的渊薮:“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这里也是榆林地区陕北民间艺术活动采风和原生态民歌培训基地。近年来,村委会立足当地资源成立民俗文化艺术团,将形式活泼的传统大秧歌、扭彩碗、吃枣糕、转九曲、抬花轿、扳水船、踢场子等几近失传的民间艺术和陕北民俗演绎成一部独具特色的大剧,给人们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

2015年8月,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黄土高原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一经上演就引起轰动。这部剧的导演、编剧、演员都是赤牛坬村的农民,演出的前一刻,大家还在自家地头窑里忙着劳作,到了演出时间,便从村里的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一阵忙碌的换装过后,便开始上台表演。没有剧本,道具就是农具,也没有复杂的舞美设计,黄牛、骆驼、大马是“特邀演员”,红枣、玉米是演出道具,剧中用的锄头几个小时前刚刚还被用在地里锄草……演出结束,大家衣服一换又呼啦啦去做自己的活计。但就是这么一部由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实景剧,带给观众的身临其境、震撼与感动却是一点也不亚于任何一部大剧。

《高高山上一头牛》自2015年首演以来,演出近200场,演职人员由最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100多人。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人参演,演出也变成了村里的一项集体活动,从四五岁到七八十岁,村民人人都能上台表演,人人都有收入。村民高卫勤在剧中扮演新郎官,他告诉记者,除了他以外,他的父母也在剧中扮演着角色。“我妈在里面表演纺线线,都是老人以前常做的,所以也不觉得是在表演。现在老两口光每个星期的固定演出就能收入80元,他们还在广场上租了个门面卖东西,生活不存在任何问题。”高卫勤说。

6月24日,星期六,中午时分。佳县坑镇赤牛坬村下着蒙蒙细雨,但仍旧没有打消观众们看剧的热情。在看台下,记者看到了一位聚精会神拿着手机拍摄的男士,他说自己姓刘来自榆林,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看剧了。“第一次看表演是去年端午节,当时只顾着吃粽子、买粽子、转博物馆,表演的前半部分没看到,感觉特别遗憾。这次专程带着家里的老人来看戏,把精彩部分录下来,回去还可以慢慢看。”

《高高山上一头牛》不仅吸引了周边省市的游客,也引来了不少来自远方的游人。高宏是村里的贫困户,当记者见到他时,他拿着一张100元的台币让记者帮忙辨认。“这是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拿20元人民币跟台湾游客换的,留着当个纪念。”高宏因有心脏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也无法登台演出,但村里为照顾他,让他给演出做后勤保障,和演员一样,每场都有20元收入。而且他还在村里负责打扫卫生,每天也能收入10元。同时他还把国家给他搞养殖的5000元,投入赤牛坬贫困户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都能分红利。

文化+乡村旅游——

家家没闲人,人人有活干

过去,劳务输出和红枣种植是赤牛坬人主要的收入来源,但自从村里开始发展旅游产业,特别是《高高山上一头牛》剧目的上演,演出收入也成为了部分村民不可或缺且更加稳定的收入。56岁的高候生,儿女都出门在外,只有老两口在家种地。“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现在年龄大了,到外面打工好多人都不要,光靠种地一年也挣不下几个钱。现在我们老两口都参与演出,一场能挣40元,地里的活也不耽误,不比出门打工差。”高候生说。周六中午的广场上,一个婆姨扭着秧歌走在羊车前面,招揽着游客乘坐,她叫刘艳芳。“以前没表演的时候,人们来了看完博物馆就走了,停的时间不长。自从有了演出,人们在村里待得久了,我们的生意也变好了,到了节假日,游客来得多,我的羊拉车最多的一天挣了300多块钱。”刘艳芳说。

因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赤牛坬人回到家乡,村里原来撤并的学校2015年也建起来了,学生也由最初的3人增长到了18人。现在,村民已经尝到了旅游的甜头,他们卖农副产品、开农家乐、为景区做配套服务,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

村党支部书记高鹏祥介绍,去年赤牛坬村集体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村里的65户贫困户,每家每户都能在旅游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光每周两场的固定演出,就给每位演职人员带来40元收入,贫困户还能入股合作社、开办农家乐、做农副产品加工等,真的是家家没闲人,人人有活儿干。“最近我们正在修建连接沿黄公路的7.5公里旅游线路,预计10月通车,到时候来的游客肯定更多。”高鹏祥笑着说。

新闻推荐

市旅游外事(侨务)局组织志愿者献爱心通过采摘活动销售农产品

本报记者马蕊摄影报道6月10日,市旅游外事(侨务)局组织扶贫志愿者走进榆阳区大河塔镇安崖办事处红花渠村采桑葚献爱心。这种“志愿扶贫+采摘”的模式,既解决了该村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也惠及了广大扶贫...

佳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