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明:为爱坚守
文图/本报记者 张三林
他扎根在大山深处极为偏远的农村小学,每天看着孩子们天真淳朴、活泼可爱的笑脸,是他最大的欣慰和快乐。他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站得最多的是三尺讲台,走得最多的是山间小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培养好山里的孩子。他就是佳县王家砭镇程家沟小学校长张万明。
从撤点并校到继续保留
2008年,张万明由佳县王家砭镇的一名普通农村教师调任到程家沟小学当校长。刚刚上任不久,他就接到了撤点并校的通知,而程家沟小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极有可能被并入其他学校或直接撤销。
“留在村里上学的娃娃,多数是因为家里太穷,没有条件去镇上或县城上学。如果学校不在了,那就意味着很多娃娃可能要辍学。”出于这样的担心,张万明只要一有空,就到上级政府和各级教育部门之间奔走、呼吁,反映程家沟小学存在的必要性。他的执着和真情打动了各级领导,经过重新论证调查,同意继续保留该校。
得到消息那一刻,张万明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当他把这个消息带回程家沟村时,村民和孩子们也是欢呼雀跃,“张校长,有你在,孩子们就不愁没学上了。”
从54个到324个学生
张万明上任伊始,程家沟小学只有6名教师、54名学生,办学办公条件也简陋,仅有6间教室和9间师生宿舍,甚至出现了桌椅短缺情况。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多方争取社会爱心资金,2009年,通过支教的西部计划志愿者,联系到首笔社会资助金,购置了一批办公用品和学生桌椅等教学设施。同年,程家沟小学教室、学生宿舍全部安装了暖气,并进行了屋顶改造工程,彻底解决了教室、宿舍冬季取暖和夏季漏水问题。2010年,学校换掉年久失修、腐蚀严重的门窗,全部换为铝合金窗,新建了师生灶房、餐厅等,大大改善了硬件设施和教学环境。
然而,张万明并不满足于此。他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梦想:筹建一所幼儿园,解决更多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筹集资金就是他首先要面对的最大难题,他东奔西跑,积极向社会各界呼吁、争取资金。2011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答应投资建设教学楼,但前提是要等施工完成了,经验收后才能将资金拨付到位。情急之下,他将家里仅有的4万多元拿出来,垫付购买了工程材料。不幸的是,这期间,他年幼的孙女得了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必须立即转院抢救。但因未能及时筹到足够的钱,加之孩子突然发病,确诊仅3天就离开了人世。
顶着家人的抱怨和责备,张万明继续着他的事业。幼儿园配备了完善的活动器材和教学设备,高薪聘请了专业幼师,首次招生就吸引了34名幼儿……
在他的管理和带动下,如今,程家沟小学成了王家砭镇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生人数达到324名。
乡村小学也能拿第一
“农村学校留不住学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师资力量薄弱,所以,教学质量就不高,就没有吸引力。”在张万明看来,要把学校办好,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他多次和市县团委沟通,在2011年与陕西师范大学签订了协议,将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基地建在了程家沟小学,每年输送5名研究生支教,同时,引入“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作为该校的主要师资力量。
事实上,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和支教志愿者根据程家沟小学的安排和需求,担任着主要教学任务,不单缓解了该校的师资压力,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基本知识储备、心理健康教育、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同时,该校通过网络等多方资源,联系到全国各地的高校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为学生补习课程内容。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还自发成立公益组织,为该校义务培训教师。
“近几年来,学校在县里举行的质量检测考试中,不同年级单科成绩多次获得全县第一名。”张万明为此非常自豪,一所农村小学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程家沟小学的生源复杂,仅留守儿童就有220多个,学生家庭多数贫困。为了最大程度地减轻这些贫困家庭的负担,张万明联系到陕西省宋庆龄基金会榆林分会,先后累计争取到资金40多万元,为外来特困留守儿童修建家属住房52间。同时利用社会捐助资金,为75户外来贫困留守儿童家庭租房75间,真正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上好学。
“做了这一切,我不知是否值得。但是,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坚守在这里。”今年56岁的张万明,最牵挂的依然是他一直深爱着的这份最普通也最光辉的职业。
新闻推荐
“新官”上任三把火,他誓要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走近经开区交通镇红星村党支部书记陈鸿亮
全媒体记者钟雯文/图从一间20平方米的土墙房搬进70平方米的新房子,内江经开区交通镇红星村2组村民钟玉芳感慨地说:“这全靠了陈书记。我这岁数了,根本没想过还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钟玉...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