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奏出陕北人的心声
□本报通讯员 白洲生
一个陕北人,一生最少与唢呐吹奏打三次交道。一是出生满月,唢呐声声迎来哇哇啼哭的新生命;二是婚嫁迎娶,唢呐声声喜庆新郎新娘喜结良缘;三是死亡埋葬,唢呐声声迎送亡灵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唢呐吹奏出人生道路“迎、庆、送”三部曲。
陕北唢呐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那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融入陕北人民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民情感的表白,是陕北人民文化生命的一种特殊符号。
陕北节日中的各种艺术表现,都离不开唢呐的吹奏。新春佳节闹秧歌,唢呐排头引路,吹奏曲调高亢嘹亮,引导闹秧歌者激情高涨,凡是这种场合,唢呐吹奏曲牌优美欢快、富有动感,如《狮子铃》《吊棒锤》《红旗旗》《大摆队》等。在陕北,凡属闹秧歌表演的踩大场、踢小场、谒庙、排门、打彩门、转九曲、搬水船、转火塔、舞狮子、耍龙灯等表演,都离不开唢呐伴奏。入夜后,在城镇、村落的中心活动场所和“转九曲”的场地皆有用炭垒起的“火塔塔”,人们一边转火塔塔消灾免难,一边聆听如痴如醉的唢呐乐班的演奏,让人流连忘返。
在陕北,人们从吹奏曲调中判断出“红、白事”。办“红事”,场面喜庆热闹,吹打班子一进门,长号鸣炮,表示祛邪吉祥“起事”,最为热闹的是新娘子临进家院时,亲朋好友嬉戏折腾好长时间才能走进院子,一曲《大摆队》吹得崖洼洼响,好似春雷滚滚,万马萧萧。办“白事”,其情景比较悲伤肃穆,庄重凝静。从入殓开始,到守灵、迎幡、祭灵、摆灯、祭魂、出殡、下葬等环节,唢呐吹打都有专用的曲牌。以“出殡”仪式中的专用曲牌《苦伶仃》来说,其意是打亡人送上山里的祖坟,使送葬的人们往往都会潸然泪下。
庙会祭祀活动在陕北是比较普遍的,特别是在绥德、米脂、佳县、榆阳、横山、子洲等县区,几乎每个村一年都有几次庙会活动。从春季二月开始到秋季九月,各地庙会上都有唢呐吹奏,大戏演唱,杀猪宰羊,上供迎神,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庙会赶会敬香,祈求平安。
如今,唢呐的演奏从传统的婚丧嫁娶拓展到开业、庆典、奠基以及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在唢呐吹奏的形式上也有新的发展,由过去的唢呐乐班单一吹奏变为群体的唢呐、锣鼓合奏,其势如破竹,宏大热烈。
陕北唢呐历史悠久,一路高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不寻常的足迹,它不仅吹奏出了优美的音符与旋律,表达了陕北人内心的情感,奏出了陕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激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孙士清报道近日,省教科所所长齐管社一行6人深入榆林市榆阳区、佳县的中小学校对以校为本制度建设实验学校、科研兴校明星学校进行督导调研,对市十一中、星元小学、三小、九小和清涧城关小...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