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推动创新转型努力实现榆林经济社会新一轮跨越
(上接第二版)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水源工程建设。建成王圪堵水库、朱盖沟水库和定边引黄工程,完成东线引黄工程;加快重点工业集中区供水工程建设,到2015年,年供水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推进准神铁路等干线铁路和重点工业园区专支线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神木至瓦塘铁路,打通榆林市铁路运输出海通道;加快神府、榆绥、榆佳等高速公路及沿黄公路建设,建成“四横四纵”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完成榆林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大电力外送通道和内需电力电网建设。到2015年,变电站达到200座,供电能力达1200万KVA,外送能力达到800万KW,全市形成高可靠性的现代智能供电网络。推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全市天然气管道“双回路”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大口径化工产品外输管道。
(三)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上实现新的跨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养殖园区。种植业以高产带丰产、促优产,重点发展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特色产业。蔬菜业突出抓好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以鱼苗场改造为重点,提高渔业产量和效益。以红枣、杂果等为重点,实施优果工程,不断扩大林果业生产规模。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把黄河滩枣、大明绿豆、三边荞麦、子洲黄芪等打造成全国驰名品牌。大力发展和规范农产品产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高标准打造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快12个县区科技示范园建设。推进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50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
加快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按照“三沿三型”布局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涉农资金,每年建设100个新农村重点村。今后五年,实现95%建制村通油路,彻底解决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广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把全市2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启动建设60个板块扶贫开发项目区,覆盖1200个贫困村48万人,搬迁安置贫困人口5万人。深入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开创社会扶贫工作新局面。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和“人人技能”工程,促进劳务输出由苦力型、数量型向技能型、质量型转变。积极引导更多农村能人回乡创业。加快村集体经济资源开发和资产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切实把农民增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落实中省市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力争今后五年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进入全省前列。
(四)注重城镇扩容提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的跨越
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以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以打造现代花园城市为愿景,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今后五年,榆林中心城区实施七大类67个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完成古城修复保护工作,大力推进平房片区改造,提升旧城,高标准打造新城。建成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大剧院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不断拉大城市框架,启动西南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建成榆林城区环城高速公路和连接各工业园区的快速通道,完善中心城市“十一纵、十一横”路网体系,三年内从根本上解决城区、过境路和全市境内主干道的汽车拥堵问题。以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创建达标工作为抓手,推进城市管理上水平、上台阶。加快公共交通建设,规划建设城市停车站(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实施“数字榆林”工程,组织实施数字城管、便民服务、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等一系列信息化应用项目,倡导建设智能城市、低碳城市、和谐城市。实施市容整治工程,全力抓好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努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实施标准化社区建设工程,使社区成为城市管理的前沿、社会管理的窗口、和谐社会的基础、幸福生活的家园。到2015年,榆林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8平方公里,吸纳人口达到65万,努力建设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以“133599”城镇体系建设为统领,加快神木、靖边、绥德3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力争完成横山、佳县、米脂3个县撤县设区工作,加速推进其他5个县城建设。按照合理调整、适度扩大、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推进12个省级重点镇建设。加快中心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0%。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振兴南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35186”扶南工程,创新南北对口帮扶模式,支持南部县尽快培育盐化工、煤炭、油气开采和现代特色农业等支柱产业,发展以旅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区尽可能吸纳南部县劳动力就业,开放市场。力争到2015年,南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元。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全市初步形成南北之间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五)注重“两型社会”建设,促进生态文明进程,在塞上生态名市建设上实现新的跨越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矿产资源管理,鼓励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节约资源,支持能化多联产项目建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用地规划和管理,严格保护耕地,清理违法违规占地,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做好水源地规划、建设和保护工作,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建立和完善环保倒逼机制。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和节能降耗完成省上的控制指标。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大生态”体系,全力推进“十大林业工程”。严格落实“建设一块、绿化一片”的政策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广应用矿区沙漠化治理与生态层重建先进技术,加快矿区生态恢复和建设步伐,逐步实现风沙治理产业化、水源治理生态化、道路治理景观化、河道治理生物化、复垦治理效益化,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发展。到2015年,完成造林600万亩,使全市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500万亩,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5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86万平方公里,使北部风沙草滩区流沙、半固定沙丘面积进一步减少,南部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状况进一步缓解,一批特色生态功能区、生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得到恢复治理,初步建成植被丰茂、山川秀美的新榆林。
(六)注重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上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切实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政策,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支持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民营企业“千家培育百户成长工程”,支持企事业科技和管理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到2015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力争达到40%,初步形成民营和国有经济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抓好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推荐工作。加强招商工作的协调配合,注重招商实效。不断拓展招商区域,面向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台等地区进行招商,密切与周边地市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呼包鄂榆经济圈建设,在加强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互动联系中抢抓招商机遇。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集团和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落地榆林。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创投公司资本运作机制,引导聚合民间资本,融入主导产业的发展,逐步推进建立地方产业投资基金。完善城投公司运作模式,为全市社会事业和公用事业融资和建设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担保机制,解决中小企业和农业项目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培育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到2015年,力争上市公司达到3家。不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七)注重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建设西部文化大市上实现新的跨越
推进科教兴榆战略。深入推进“61211”科技创新工程和“125”科技创业工程,到2015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兴办一批特殊教育学校。到2015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一批文化骨干企业,支持推出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深入开展“书香榆林”活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完成市级和重点县第二轮修志工作。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大群众体育设施的投入,建成市体育中心一场二馆,竞技体育水平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资金筹措机制,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加快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增强应急快速反应能力。加大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力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认真落实好各项奖励扶助政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今后五年,我们要通过对社会事业的大投资、大发展,努力开创榆林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良好局面。
(八)注重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大局稳定,在构建和谐榆林上实现新的跨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年提高城乡低保、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执行到位,实现老有所养。关注未成年人成长,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推行针对困难群众的特大灾病救助制度。继续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落实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和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
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优化就业环境,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广泛动员全社会增加就业岗位,以全民创业促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切实解决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人员的就业问题,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协调中省企业单位提高本地人员的就业比例。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步伐,推进榆林市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年均培训10万人。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加强平安榆林建设。严格落实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文化建设,强化各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应急救援体系,预防和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创建本质安全型社会。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排查化解、领导包案、督查督办、劝返稳控、责任追究和目标考核等六项长效机制。加强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配合,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对黑恶势力、“两抢一盗”的打击力度,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为全市人民创建安居乐业、共享和谐的社会环境。
今后五年,我们将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构筑大能化、大农业、大城镇、大生态、大交通、大流通、大文化、大科教、大资本、大平安十大体系,确保实现榆林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让新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届时,榆林将更加和谐,更加富强;榆林人民将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2010年工作部署
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GDP达到1500亿元,增长15%,力争达到16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5亿元,增长30%;财政总收入360亿元,增长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亿元,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万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720元,增长14.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按照市委确定的“七抓七促七突破”的总体部署,主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在做大做强工业支柱产业上,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扶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第三批煤炭资源整合工作;在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上,大力发展“四季农业”,探索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房地产、社区服务、设计创意、信息、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同时,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坚决淘汰小火电等落后产能,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全部建成各县区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能化基地建设
全市共安排能化重点建设项目及重大前期项目73个,年度计划投资38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25个,新开工项目11个,前期项目37个;力争华电榆横电厂一期等11个项目建成投运。同时加快推进神华、中煤、华电、华能、陕煤、省有色等大型企业重大项目落地工作。全年实现煤炭产量2.2亿吨、力争达到2.5亿吨,原油900万吨,原油加工260万吨,天然气134亿立方米,原盐45万吨,甲醇180万吨,发电量330亿度,兰炭1500万吨,玻璃770万重量箱,水泥30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689亿元,增加值960亿元,力争工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大力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完成太中银、包西铁路复线工程,推进神府、榆绥高速和沿黄公路建设,开工建设榆佳高速,完成G210榆林城区过境公路建设路基桥涵工程;完成榆阳机场扩建前期工作;抓好定边引黄工程和王圪堵水库供水工程建设;推进750和1000KV特高压前期工作,加快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用好3亿元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四季农业”专项基金。推进现代特色农业“5695”工程,种植业抓好高产示范,完成马铃薯、玉米、红枣、小杂粮等优质品种推广和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任务,力争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35万吨;养殖业重点抓羊子、生猪、奶牛、饲草四大产业,扶持养殖大户,培植一批草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推进四季农业,支持农户发展设施养殖业,新增设施蔬菜2.5万亩。加快各县区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扶持现有的113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知名品牌。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00个,启动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400个,搬迁贫困人口1万人,实现10万人脱贫。改造县乡油路230公里,新建通乡油路220公里、通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基本农田10万亩,解决4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
以“城镇化推进年”活动为契机,投资22亿元,推进十大类43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使榆林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体育中心、新闻大厦、科技馆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榆溪河治理三期工程、榆阳河整治工程,改造提升空港绿地广场、红石峡生态公园和沙地生态公园。加大融资力度,推进12个重点镇建设。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县区“创卫”和全民清洁行动,确保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达标。加快行政管理、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坚持统筹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每县区各建成1所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加快榆林城区7所中小学建设进度,榆阳区实现“双高普九”,横山、佳县两县实现“普实”达标,创建省级、市级标准化高中各2所。实施“61211”科技创新工程和“125”科技创业工程,组织实施2个重大专项、4个重大产业项目和3个工程研究中心及6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植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大力开展“书香榆林”活动,实施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工程,建成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办好榆林旅游文化艺术节。建成农民体育工程175个,城市社区体育工程18个。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三统一”试点工作,开工迁建市第二医院,新建第三医院,抓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加快人口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确保市人口信息中心建成投用。
(六)高度重视民生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财政支出向民生建设倾斜,筹资40亿元,实施好民生八大工程的2600个项目。通过增加工资性、转移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等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全市农民参保人数达到80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做到应保尽保。全市新建经济适用房25万平方米、2620套,续建80万平方米、6835套;廉租房保障家庭达到1.21万户。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实施“35186”扶南工程,加快南部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平安榆林”创建活动,健全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七)着力深化各项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基本完成国企改制任务。完成城投公司14亿元企业债券发行工作。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配套工作。推进税源监管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库集中支付、财政专项资金整合、绩效评价以及财政与金融有效整合等六项财政改革。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制定土地收益年度考核指标。加快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改革工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预计上半年,全市实现GDP720亿元,占年计划任务的48%,增长22.3%;财政总收入180亿元,占年度预算的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5亿元,占年度预算的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2元,增长13.1%;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元,增长15.6%。可以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我们对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充满信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创新思维,坚持科学施政
坚持解放思想,针对制约榆林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观念,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定位谋划榆林发展。加强对事关榆林长远发展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把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研究制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精心制定和实施好百年战略、十年方略、“十二五”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各类发展规划,努力使全市发展更全面、更协调、更科学。
(二)转变作风,坚持服务优政
把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行政问责制等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强化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在决策和执行中充分关注群众的根本利益,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加注重发挥各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作用,推动政府从“全能型”向“有限型”、从行政审批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筹划建设榆林市行政服务中心,构建“一厅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的行政服务平台。大力推行“行政效能八项制度”,对干部队伍“懒、散、拖、浮”和“吃、拿、卡、要”等突出问题严加整治。切实精简会议、压缩文件、减少事务性活动,推动机关作风实现根本性好转。
(三)健全制度,坚持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及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坚持定期向人民报告工作,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行政规则和程序,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法制审核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做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努力打造阳光政务。坚持从严治政,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决策纠错惩处机制,对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予以严肃处理。
(四)强化监管,坚持廉洁从政
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着力解决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项目招投标等热点问题。完善部门预算和政府公共项目投资公开制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运转成本,认真清理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小金库,严禁挪用、滞留下拨专项资金。对领导干部实行严格的问廉问责问效“三问”制度,构建起对各级政府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权、责、廉、效“四位一体”的长效监督机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和决心树正气、聚民心、促发展。
各位代表!未来的五年,是榆林市经济社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跟时代步伐,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齐心协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埋头苦干,为把榆林建设成为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为了榆林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刘喜林报道佳县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对2140卷干部人事档案进行了全面整理、收集和归档。为此,该县成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领导小组,制订了审核达标工作方案。从去年10月开始,抽调8名政...
佳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