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里的乡情

陕西日报 2018-09-19 07:27 大字

本报记者 马黎 见习记者 甘泉

中秋节快要到了,老王在西安市碑林区安居巷的月饼摊又照例支了起来。“我卖了20多年的月饼,没几个人知道我的真名,但一说起陕北老王月饼,知道的人就多了。”老王名叫王海明,榆林市横山区人。2001年,这个头裹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在安居巷开起了小店,平日里卖家乡特色美食铁锅炖羊肉,每年中秋节前便搭起炉灶卖陕北“土”月饼。

“馅料是花生米、葵花籽、核桃仁、葡萄干、芝麻和红枣。月饼皮里混合了玉米面和荞面,纯手工压模、烘烤。”9月15日,王海明向记者介绍,做月饼讲究七分炉工、三分面饼,温度多高、什么时候翻面都很有讲究。

王海明10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做月饼。“和面、调馅、擀皮、包月饼、按模子……这些动作都是我小时候关于中秋的记忆。”王海明说,“打月饼是个苦累活儿,每年卖月饼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天天晚上忙到凌晨。这制作‘土\’月饼的手艺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不能在我这儿丢了,所以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

“这几年生意渐渐好了。”王海明说,还记得他卖月饼的第一年,把月饼做好后,推着小车出去,一块月饼卖一元钱,但几乎无人问津。而最近这几年,还不到中秋节,就有人打电话来订购月饼。“去年,我光是通过快递就寄出了两万多块月饼,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甚至能卖出6000多块月饼。”他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卖“土”月饼的摊点越来越多,很多超市也开始销售传统口味的月饼,并且纷纷打出“儿时的味道”“不曾改变的味道”等“怀旧牌”。“看见‘土\’月饼我就会想起小时候,所以每到中秋节就会买一些,怀旧一下。”家住西安市南郊金品佳苑的高芬是榆林市绥德县人,她告诉记者,前些年想吃陕北月饼还得让老家人帮忙带到西安;这几年,“土”月饼成功“逆袭”,在很多地方都能买得到。

“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月饼虽然包装好看,但味道却似乎少了点什么。相比之下,‘土\’月饼的味道更地道、更家常,也更有人情味。”王海明认为,“土”月饼的包装虽然比较简陋,但能让人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很多人来买‘土\’月饼时,总是边买边回忆小时候过中秋节时开心的样子。”王海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传统“土”月饼的回归,不仅是因为常见口味的月饼已经屡见不鲜,人们被传统“土”月饼的情怀所感染,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食品,越来越重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月饼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传统口味的月饼在今年中秋节将最受欢迎,“过度包装”和“天价月饼”逐渐消失,月饼产品已经基本回归作为传统食品和承载中秋文化的自然属性。

“土”月饼,在朴实无华中弥散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寄托着切切的思乡之情,蕴含了满满的团圆之意,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新闻推荐

横山检方建立公益诉讼巡回检察制度

本报讯(记者吕贵民)8月27日,记者从榆林市横山区人民检察院获悉,为进一步延伸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服务职能,更好地保护国家和社会...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