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红”点燃新生活
本报记者 鱼玉军 文/图
榆林市横山区梨树塌村的何玉岗今年59岁,家里贫困了半辈子,现在终于迎来了大变化。去年,他家不仅盖起了4间新房子,年终还攒下了存款,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再过两个月,就能住新房了。”5月17日上午,何玉岗的女儿高兴地说。
何玉岗家的变化,缘于塔湾镇实施的***政策,以及在梨树塌村形成的“四红”特色。
昔日贫困户如今住新房
梨树塌村是横山区塔湾镇唯一的贫困村,有村民1020人。由于地处山区,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较差,农业基本是靠天吃饭;产业以种植玉米、小杂粮和养羊为主。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目前,村里贫困人口剩余8户26人。
自实施***以来,梨树塌村采取党建引领、合作社支撑和党员示范的方式,大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了“红旗、红葱、红高粱、红公鸡”的“四红”发展特色,打下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村民何玉岗是位聋哑人,妻子腿部有残疾,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家有一儿一女尚未成家。长期以来,由于村里自然条件和家中劳力所限,何玉岗家的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下徘徊,就连住房,也是借用别人家的。
“我养过鸡,对养殖技术熟悉,所以就想帮助贫困户养殖大红公鸡,生长期短,见效快。”村支书李平说起了当初的想法。
在李平的帮助下,贫困户王佃余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孵化鸡苗。小鸡长到两斤重时,疫苗都打了,容易成活了,再按成本价分配给村里的其他养殖户。
“去年养鸡场孵化了4500只小鸡,其中3000只公鸡,1500只蛋鸡。”李平说:“何玉岗家去年出栏3批公鸡,接近1000只。”
李平算了一笔账:一只小鸡按28元买回,长大后平均卖100元,四个月的喂养成本大约27元,每只鸡纯收入约45元;单养鸡一项,何玉岗家收入4.5万元;他家还养了60多只羊子;加上出栏的羊子,去年何玉岗家总收入5万多元。
加大产业建设,形成扶贫长效机制
59岁的李奇晋是位老党员,大儿子和儿媳都是聋哑人。去年,他流转土地80亩,成立红葱种植合作社,带动4户贫困户种植红葱,形成了又一红色产业,每亩收入3000多元。
小杂粮也是梨树塌村的传统产业,特别是红高粱,耐寒、产量高、价格高、市场好。去年,村民李大章牵头成立了红高粱种植合作社,与在家的30多户村民总计种植红高粱150多亩。今年4月,合作社与横山区怀远酒业公司签订了红高粱供销协议,数量为10万公斤,价格以同期市场最高价为准,消除了村民的销售顾虑。
“梨树塌村的产业已形成,基础设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横山区人社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刘飞做了进一步介绍。
自去年开始,村里累计投资437万元修建了通村水泥路、村组道路和生产道路共29公里;投资87万元建设水库和淤地坝各1座;投资90万元打机井9口;投资76万元建设人饮积水场窖76处;村“两委”设施、文化广场及路灯应有尽有。
“今年,梨树塌村还将建设高标准宽幅梯田1340亩,并配套机井灌溉电力设施,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现状。塔湾镇也将加大‘菜、菊、粮、葱、羊、鸡、渔\’七大主导产业建设,形成扶贫长效机制,迎接省市区的脱贫攻坚验收和脱贫摘帽。”横山区塔湾镇镇长董彩东说。
新闻推荐
5月11日,在第106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横山区红十字会医院举行5·12国际护士节庆祝暨表彰大会。 庆祝现场,与会领导分别给“优秀护士长”、“优秀护士”颁发了证书,...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