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土地流转“牛鼻子”无定河岸稻花香 ——横山区落实三项机制助推追赶超越系列报道之六
农民使用机械化插秧
昔日撂荒地如今稻谷飘香
张锦国 高坤 雷雨虹 陈宏英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发展现代农业,而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就是土地流转,只有牵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就能有效破解农村耕地撂荒难题,就能找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金钥匙”。从2013年起,榆林市横山区独特的“一转二补六扶持”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在全省开了先河,以科技为抓手,撬动水稻种植增量提质,激活了农业发展全盘棋。
流转撂荒土地 闯出“横山样本”
横山作为陕北水稻生产第一大县(区),曾几何时,无定河两岸稻浪滚滚、芦苇青青,这里生产的大米闻名陕北。但是,前几年因水稻种植投入大、产值小、效益低等因素和城镇化的推进,无定河畔很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导致大量稻田变成荒地,植被遭到破坏,河水逐渐减少,土壤也严重盐碱化。水稻种植面积也从上世纪80年代高峰时期的8万多亩,跌至2011年的3000来亩。
2013年起,横山区把土地流转作为全区头号工程来推进,采取“一转五补六扶持”奖补政策,将无定河、芦河沿岸撂荒稻田作为土地流转试点。规范流转土地达到4万亩,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2014年,土地流转取得实效后在全区铺开,土地流转增到6.4万亩,水稻种植3.1万亩。2015年,横山区的规范土地流增加到了7.6万亩,水稻种植4万亩。
到了2016年,规范土地流转再破新高增到8万亩,水稻种植4.3万亩(其中养蟹稻田5000亩),年产稻谷43000000斤,卖稻谷收入5805万元,秸秆收入645万元,产蟹200000斤,螃蟹收入1000万元,总收入7405万元;如果以加工大米计算,大米收入7998万元,碎米279.5万元,稻糠344万元,加上秸秆、螃蟹的收入,总收入达10266.5万元。
四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横山区种粮大户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增强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全区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和现代化,加快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步伐。
如今,东至响水,西至王圪堵水库,南北沿无定河两岸,集中连片的优质水稻,机械化的种植模式,清澈甘甜的灌溉水源,甚至还有肥硕的螃蟹,形成了横山区独特的生态景观。
发展生态经济 迈向“三方共赢”
横山区土地流转模式,主要由企业或种粮大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企业;村民统一签字与押印,委托村委会与种粮大户(企业)签订合同;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流转经营主体、流出农户进行资金补贴,同时进行政策和项目扶持。
杨旺荣是横山区波罗镇杨沙畔村人,也是无定河畔土地流转大户。以前一直从事房地产工作,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没落,杨旺荣回到了家乡开始发展“生态经济”。“这几年,我流转来1206亩土地种田养蟹,养蟹虽然会让水稻产量下降,但质量却提高了。同样,螃蟹也是每年八月市场上的‘香饽饽\’,蟹一成熟,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竞相购买。”杨旺荣告诉我们,现在在自己流转来的土地上,每亩田种田养蟹能有800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也比过去更稳妥、有奔头。
流转大户通过实干赚的金钵满满,拥有土地的农户们也跟着受益。杨沙畔村村主任吴战胜家有9亩地,过去一直闲置撂荒,自从被杨旺荣收纳流转后,吴战胜也有了“小金库”。“一年内,租金每亩165元左右,政府每亩补贴20元,农资补贴每亩50元,也就是说,自己啥都不用干,只需要把9亩的撂荒土地流转出去,一年就有2000多的收入。”吴战胜直言,土地流转的补贴政策让流转大户和农户都鼓了腰包。
这一切源于横山区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全区水稻种植历时三年就攀升到4万亩,形成了流出农户得租金、流转大户得效益、政府放心得粮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企业筑巢引凤 唱响“横山大米”
“把种养技术引进来,将稻田螃蟹售出去。”横山区农工部部长周凤举介绍说,为了重振横山水稻产业,打造陕北稻种植第一县(区),2015年初成立了无定河水稻种植技术专家大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县(区)域内的种粮大户进行培训考察学习,探索建立水稻种植长效工作机制,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逐步形成“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的水稻发展新格局。
榆林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无定河沿岸流转撂荒稻田3800亩进行稻田养蟹,生产出的优质蟹田米、稻田蟹成了消费者吃了忘不了的美味佳肴……2016年12月10日,在“2016年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发展论坛暨第二届稻田养殖生态大米评比与农(水)产品展示会”上,从来自全国所有稻田种养主产区的40家企业、48个稻米品种参加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荣获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优秀企业绿色生态奖、技术创新银奖和优质大米评比最佳品质与口感奖银奖。
来自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水稻种植大户王俊传是横山区龙翔种养殖有限公司法人。他在波罗镇前梁等村流转无定河沿岸撂荒稻田2000多亩,从打造“高产高效、优质高端、生态安全”的品牌大米着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产理念,精耕细作,创出了全国第一家含有sod(超氧化物岐化酶)元素,符合食品健康安全指标的保健大米。
横山区培育出来的大米长势喜人、誉满全国。周凤举表示,今后,专家大院仍将继续加强青年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对农村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水稻种植的经营理念和技能的全面培训,以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培训全区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农村发展新形势,转变发展新思路,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途径。
坚持质量兴农 全力追赶超越
2017年,横山区土地流转工作依旧任重道远。区委农工部工作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落实三项机制,助推追赶超越”工作战略,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我们了解到,2017年横山区将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规范有序流转土地8000亩,(包括无定河沿岸流转撂荒稻田6000亩、北部风沙区流转土地1000亩、南部丘陵沟壑区流转土地1000亩);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新增水稻种植面积5300亩;机械化插秧10000亩;机械化直播15000亩;实施稻田养蟹5000亩。
周凤举表示,今年,横山区将加快“横山大米”品牌建设步伐,成立横山大米品牌创建领导小组,组建横山大米品牌技术攻关小组,与工商、质检、食药等部门主动对接,做好横山大米品牌认证工作,预计在9月下旬10月上旬期间,举办由区委区政府主导,涉农部门配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策划,种粮大户、媒体、文化名人、艺术家等参与的稻蟹节,进一步扩大横山大米品牌的知名度。另外,还将调整水稻种植奖补办法,让有限的财政奖补资金真正用于水稻生产实际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在种粮大户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土地流转带来的福音远远不止致富增收,还有生态环境的蜕变和旅游观光的便利。周凤举讲道,未来,横山区将大力开发无定河、芦河沿岸撂荒稻田,结合波罗古堡、无定河湿地、王圪堵水库、党岔古银州等旅游景点,着力打造无定河水稻生产园区休闲观光农业,确保“十三五”末横山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让每逢金秋时节,无定河岸边再现当年稻浪滚滚、候鸟栖息、游人如织、犹如塞上江南的美丽画卷。
新闻推荐
罗晓兰今年2岁的糖糖,小脸黑黑的圆圆的,一笑眼睛就成了月牙儿,喜欢看驴、鸡、羊、猪等一切陕北农村的牲灵。糖糖是刘寒的女儿。从2016年3月至今,刘寒为了切实搞好***的工作,索性从党岔镇政府搬到...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