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政协,你带我走过的日子

各界导报 2015-10-16 14:59 大字

 □王乌兰

有这样一个组织,她以“海纳百川"而备受推崇,可容不同党派、不同身份、不同声音;有这样一个家庭,她以“团结友爱"而倍感亲切,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温馨祥和;有这样一个称谓,她以“与祖国相伴走来"而闻名于世,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她,就是人民政协。我有幸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她带我走过了三年的时光,虽短,但回忆与她一路走来的日子,其情其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2011年,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我荣幸的被推选为横山县政协委员,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的工作内容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我工作的第一个地方是榆林市横山县南部的一个乡镇,这里也是我第一个提案产生的地方。记得那是九月的一天,我和同事驱车在沟峁相连的山间下乡,恰遇倾盆大雨,山间的道路宽窄不一,有的地方不足三米,道路两旁是深达百米的沟壑,车在泥泞的路面上打转,为了安全,我和同事们步行到了一户群众家里躲雨。主家和我们拉起了家常,他说:“我们祖祖辈辈就走这一条路,一下雨泥水横流,我们都快变成泥猴子了。"这苦涩的幽默让我心里顿时打翻了五味瓶,像这样的道路全镇还有很多,如何改善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借用下乡的机会开展调研,我看到、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听到基层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于是写下了《关于加快建设南部乡镇通村公路的意见和建议》。

两年前,我接触了一位维权的妇女,她的丈夫喝酒、赌博,常因家庭琐事把她打伤,为了孩子她忍气吞声了二十几年。如今,实在是不能忍受了,才找到相关部门寻求救助。像她这样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如何维权,如何保障她们的人身安全?利用工作之便我联系各乡镇的妇女干部开始关注反家暴问题,搜集了相关资料,联系并咨询了法律方面的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我起草了《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提案,这一提案提交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第二年的4月,我收到了县公安局的提案回复函,函件对我的建议作出了肯定的表态,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和救助站,并开通了反家暴热线。

跟随政协这个大家庭一路走来,我用辛勤和真诚换来了组织的认可和工作的信心。我先后参与起草了多篇调研报告,如《关于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山地苹果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我县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等,每当提案或调研报告从我的笔尖滑落到纸面上,我的心里就特别踏实,因为我们积极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了了解下情,指导工作第一手资料,这是我们政协委员的职责所在,也是群众的期望所在。

政协这三年,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下,在个人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我有了许多收获。首先学会了“接地气"的工作方法。提案的撰写要求科学准确,要有操作性和代表性,为此我经常到村上,和乡亲们拉家常,问问他们有什么想法,我的许多提案就是这样产生的。当然,除了提案工作外,我觉得大部分工作都要“接地气",许多难题一到基层就会豁然开朗。其次,收获的是个人素质的提升,政协委员履职的工作锤炼了我,让我学会了更多的知识。如今,我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深度有所拓展,思想也日渐成熟。最后,收获的是友情。在政协这个大家庭里,各种活动、报告、座谈都是学习交流的极好机会,与各行各业的同志、社会专家学者、基层普通群众接触交流,是一大幸事,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了解、结下了友情。

回忆起与政协一同走过的日子,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开辟一条群众信任的感情道路,做到一名委员、一份执著、一个岗位、一面旗帜。我坚信,当我们把成长的根深扎在政协这片沃土里,齐心协力,风雨同舟,政协必将汇聚正能量,开创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政协横山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新闻推荐

横山:“融合式改革”活力迸发 本报通讯员 雷雨虹 潘娜 曹国强

“监察室”悄然融入了基层工作,各乡镇纪检书记兼任上了“主任”的职责,工作更加得心应手;19名乡镇纪检专干走马上任,在田间地头和农家炕头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各窗口单位设立二维码微信公众投诉平...

横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横山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