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杜羊圈今昔

榆林日报 2009-11-28 22:41 大字

本报记者 王丹

“我们杜羊圈村的发展史,就是一个‘誓与荒漠战到底\’的历史。”横山县赵石畔镇杜羊圈村老书记杜成东告诉记者。从解放前的“九沟十八峁,无树又无草”到现在的林草覆盖率90.7%,杜羊圈村的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为杜羊圈村颁发国务院奖状“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在杜羊圈当了40多年支书的杜成东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杜羊圈村位于横山县城外西南、芦河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明长城脚下。解放前,这里由于农牧不断更替的掠夺性经营,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环境严重恶化,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无度垦植的恶性循环。“风卷黄沙遮半天,庄稼苗苗出不全;十年九旱没收成,背井离乡去逃生。”

“我们杜羊圈村人就是有‘敢叫山河换新颜\’精神,才会出现今天的新面貌。”老杜说。1952年开始,杜羊圈村人就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运动。在向沙区进军、征服沙害的斗争中,他们反复实践总结出一套搭障蔽造林的新办法,有效地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在全县、全地区广泛推广。1958年全村造林面积1万多亩,是解放初的30多倍,一跃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1968年,人工造林面积达到13000多亩,大片荒沙得到绿化封治。村上还成立林业专业队,走上一条“自采、自育、自造”的林业发展路子。

村绿了,地肥了。到2007年,全村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5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是解放初的4倍多;人均纯收入3500元,是解放前的数百倍;林草面积达27.9平方公里,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今年,杜羊圈羊子存栏量2万多只,人均养羊近20只,粮食总产量预计140多万公斤,人均纯收入预计4500元。

现在的杜羊圈,早已告别昔日满目黄沙的不毛之地,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山清水秀、村美人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横山篇】

新闻推荐

横山县污水处理厂投用

本报通讯员雷雨虹高峰报道国庆前夕,横山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历经一年多的建设进入设备试运行阶段,完成总投资4650万元,工期较市上下达计划提前一个多月,使县城城区内的污水在这里汇聚处理后流入芦河...

横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横山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杜羊圈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