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应是“绿肥黄瘦” 陕西构筑绿色版图调查
新华社记者 姜辰蓉
文化厚重、黄土飞扬,是许多人对西部省份陕西的印象。但近年来这一印象正被颠覆,通过持续不断的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等措施,三秦大地呈现出“绿肥黄瘦”新面貌。
22日到24日,2019北京世园会迎来“陕西日”开放活动。秦岭渭河为底,绘就山水空间,来自黄土高原的黄帝手植柏克隆苗,是历史与现代科技的交融;青翠相接、鲜花满园、果树环绕……流连其间,人们在精巧布局中体验着陕西绿色版图的魅力。
毛乌素沙漠的绿色奇迹
陕西省榆林市沙区面积2.44万平方公里,沙区面积占到榆林总面积的56.1%。20世纪中期,榆林长城沿线200多万亩农田牧场被流沙吞没消失。“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曾是“老榆林”们挥之不去的记忆。
为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在中央支持下,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汗,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随后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榆林有44万户农民承包荒沙地等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千亩、万亩的个人承包造林治沙大户。
几十年来,沙区群众以“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精神,探索出“引水拉沙”“网格治沙”“障蔽固沙”“飞播造林”等治沙技术,为全国沙区治理开拓出有效道路。
通过不懈努力,目前,陕西157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860万亩流沙现已基本达到固定半固定,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8%提高到33%,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0%。荒漠化治理使陕西成为我国第一个“拴牢”流动沙地的省份,创出绿色奇迹。
黄土高原的绿色新生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种一茬庄稼脱一层皮,下一场暴雨刮一层泥”,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断言: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政策,黄土高原迎来了绿色希望。20年时光荏苒,凭着对绿色的执着追求,延安人克服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等困难,把树木种满了山坡。如今漫步在延安的树林中,时常会发现同一片林子中的树木高低错落,粗细不一。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说,这是因为在延安种树很难一次成活,3年中需要经过五六次的补种才能长起来。
经过20年不懈努力,延安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00多万亩。陕西省农业遥感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延安的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8年的81.3%。延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从退耕还林前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
山青民富的绿色版图
最新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通过持续不断的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措施,陕西森林面积已由1979年的447.1万公顷,增加到886.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1.7%提升到43.06%。
青山葱茏,绿树成行。而这些青山、绿树,也成为“金山银山”和“摇钱树”。目前,陕西林业特色经济林面积达2838万亩,其中木本油料林近2000万亩,核桃、花椒、油用牡丹面积分别达到1190万亩、273万亩、60万亩。
陕西省林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林业产业占陕西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占贫困人口的53%,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西安8月22日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静仁“伴随着‘隆隆’的机器运转声,工人们打开炉盖,用细长的漏勺将金属镁废渣从锅炉中铲出,装入清渣盆内;废渣装...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