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水来了,种植按“水”下单
本报记者 霍海澎 通讯员 马赵军
“我们种的地一旦能浇上水,这收成就会翻好几番,今儿可盼到这一天了。”这是府谷县黄甫镇大泉沟村村民王美杰在通水当天说的话。
自从府谷县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以来,该县多年浇不上水的旱地终于可以灌溉了。看着崭新渠道里的水流入农田,村民们个个都有说不完的赞美之言。
旱地如今变水地
靠天吃饭成历史
府谷县黄甫镇大泉沟村紧临黄河右岸,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可是村里在七十年代修建的三级抽水站,因年久失修几乎失去使用功能。多年来,村里好多水地都浇不上水,广种薄收的局面使得好多耕地撂荒。村民王美杰的婆姨说:“我家去年在沙坪种了6亩糜子,按正常年份1亩糜子就可以收3袋粮食,没想到去年天旱浇不上水,只收了2袋糜子,太让我失望了”。
如今村里的地能浇上水了,村民可以安下心来种地。王美杰说:“今年种了5分蔬菜,有西红柿、青椒、茄子、豆角等。除了自家可以早早吃上蔬菜外,多余的蔬菜还可以卖给周围的厂矿企业”。值得一提的是,王美杰今年不但把自家的6亩地精耕细作,而且还租了12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能浇上水,在家里种地比出去打工强。
大泉沟村村主任王柱花说,目前村里已经建成水泥U型渠1100多米,对原有抽水设施进行了恢复维修。过去好多地不能浇水,如今村里150多亩地都能浇水了,不再靠天吃饭了。
在没有修好U型渠之前,墙头农业园区前会村村民每年浇水都要借用临村后会村的渠道浇地,只能等后会村浇完后,前会村的村民才能浇地,这时,种时令蔬菜已赶不上了,只能种耐旱的玉米等农作物。现在,前会村修通了水渠,村里的200多亩地由原来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村民付鹏飞算了一笔账,过去他们种玉米,亩产2000斤左右玉米,按市场价每斤0.8元计算,一亩地收入1600元左右,除去水、肥等开支,留给自己的收入所剩无几。现在的地可以浇水了,一年可以种两茬,前半年种一茬西瓜,一亩地可产西瓜约8000斤,平均每斤按1元计算,可收入8000元;西瓜下架后种植白菜,亩产最低可达17000斤,按每斤0.3元计算,可收入5000元左右。把种西瓜和白菜的收入加起来,一亩地就是13000元的收入。
灌溉系统全配套
设施农业有作为
在墙头村,记者见到村主任邬欢。
他说,过去,县上也搞过一些灌溉工程,但每次都是打个井或者是做些渠道,各自分散的工程很难配套使用。这次县水务局实施的灌溉工程,打井、机电设备配套、上水管道、田间渠道等都配套实施,保证了每块地的灌溉问题,不留死角,整片推进。村支书王清玉说:“我当支书20多年了,这次实施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确实是个好项目,对于墙头村的帮助很大,在墙头村的投资达500多万元,属多年来投资最大的一次”。过去墙头村的水浇地约有3800亩,部分水地已经起旱,季节性缺水问题突出,今年实施的项目能把水地扩大到4600多亩,灌溉也比以前有保证了。
有了水利项目的支撑,规模化农业种植项目也就顺势而上。邬欢说:“过去村里的旱地只能种药材和育苗,如今能浇上水了,村民的耕地可以种经济效益更好的作物了”。在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管委会干部的鼓动下,墙头村千亩萝卜和千亩辣椒种植项目已完成。经初步估算,种植萝卜和辣椒后,土地的亩产值可由原来种植玉米和花生的1300元/亩提高到7000元/亩左右。
目前,墙头行政村所涉及的20多个自然村都在享受着农田水利带来的福祉。村里新打的8眼机井已经完工,目前正在维修泵站和完善部分渠道工程。
灌溉省时省钱了
群众得到实惠了
修起了水泥渠道,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浇地用的时间少了,抽水费用也降了。墙头村支书王清玉说,过去从码头抽上来的水经旧土渠流到前园则村大河湾至少要用一个半小时,不仅水流慢,每次浇地要渗掉好多水,还容易淤积,每年还需清理大量的阻塞渠道的杂草。现在,只需半小时就流出去了,村民浇地更方便了。
同时,这次水利工程的实施还给村民浇地省下了不少钱。据村民初估,过去浇地的土渠变成了水泥渠后,可以节约用水、用电约30%左右。
据了解,府谷县正在实施的陕西省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实施期限为三年,批复项目概算总投资6492.89万元,实施灌溉面积3.78万亩。目前,前两年度的项目已基本完工;2016年度项目已开始实施。项目建成后,将实现项目实施区基本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为广大群众带来长远的实惠。
新闻推荐
5月6日晚,距离中考不到50天,府谷县老高川学校初三一班的同学们都在紧张地复习备考,不巧遇到停电,学生们在教室里点起了蜡烛。学校的一名老师被同学们的学习激情感动,为孩子们拍照留下了这难忘的一幕。...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