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旧址探访——事件篇 驻守塞外小镇的东北挺进军

三秦都市报 2015-07-05 13:26 大字

哈镇忠烈祠内恭立着众多无名抗日东北挺进军的灵位

   核心提示

从1937年底到1945年,马占山率东北挺进军在哈镇驻守8年,期间多次抗击日寇,经历大小数十战。同时部队还帮助地方修河堤、办学校、兴慈善事业,立纪念塔和忠烈祠纪念本部抗日阵亡将士,深得民众拥戴,哈镇人以家乡住过马占山及东北挺进军为荣耀,亲切称其“老头儿”。有关马占山和东北挺进军的英名至今仍流传在当地群众中间。

树碑立传祭忠魂

哈镇(原名哈拉寨)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城西北65公里处,北距内蒙古准格尔旗仅二里半,南距山西保德40公里,系三省区交界处,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由蒙入陕的咽喉要道。

1937年5月,东北挺进军骑三师开拔到这个塞外小镇,两月后,身兼东北挺进军总司令和黑龙江省政府主席马占山将军,率部将大本营由内蒙古准格尔旗迁来,在赵家大院的大门两边,挂起了东北挺进军司令部和黑龙江省政府两块牌子。

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在此担负起国民革命政府下达的“扼制蒙奸警卫伊盟兼守河防”的军事重任,与驻扎榆林的邓宝珊部和驻扎山西河曲的傅作义部,行成掎角之势,在军事战略上易守、易走、易隐蔽。

马占山率领的东北挺进军骁勇善战,本人几乎是每战必亲临。他的副官张凤岐回忆道:“老将十天半月衣不解带是常事,衣服里虱子滚成蛋也顾不上,打到哪里歇息到哪里,破庙、场地、草滩等都是宿营的地方。”

其中1938年4月20日激战在包头固阳县黄油杆子村一仗打得最为惨烈。天上30余架敌机向村里俯身投弹,将黄油杆子村变成一片火海;地上日军50余辆铁甲车分四路向村内扑来。老病复发腰腿剧痛的马占山率兵奋勇冲杀,敌尸堆积如山,但马部也死伤4000余人,仅军官就有23人阵亡。

驻军哈镇期间,马占山多次率军抗击日军的进犯,并与国民革命军第22军及八路军配合,主动出击,牵制进攻河防的日军,仅1937年至1943年的七年中,与日伪军大小数十战,为国捐躯的将士数千人,使日本侵略者无法立足,不仅有效地遏制了蒙古贵族的降敌阴谋,保住了伊盟七旗,将日军阻挡在黄河岸边,所陷各县次第收复,而且保卫了整个西北战局。

如今哈镇的老人还记得,东北挺进军每逢打了胜仗,马占山将军都要自己掏钱买来肥猪宰杀,请士兵们饱餐猪肉炖粉条。

1942年为了“妥忠魂,励士气”“祀吾东北挺进军死士之将士”,马占山在哈镇河对岸的西湾半山腰,建造了“忠烈祠”和现代史上第一座“东北挺进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的背面刻有马占山亲笔手书的“还我河山”四个字,期间祭立着2000多名抗日阵亡将士的牌位。马占山亲笔撰写了抗日碑记,记叙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挺进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战斗经历和日本侵略军的罪恶行径。

“忠烈祠”旁边的拜碑亭下正中央立有四棱石碑,四面有傅作义将军题词“浩气长存”,邓宝珊将军题联“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这些也被列为文保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军纪严明 八年枪毙四百违法官兵

提及东北挺进军的部队军风军纪,哈镇老百姓都会竖起大拇指直夸“很是严明”。在哈镇的牛家大院依然能看到有许多废弃的窑洞,当地群众称,原来有40孔,是当年部队的禁闭连驻守地,属专门关押违犯军纪罪犯的监狱。

马占山进驻拉寨后,由于东北挺进军刚组建不久,还未来得及进行严格的训练,而且部队成分复杂,其中在绥远抗战中整编的伪军和土匪,一到驻地,偷鸡摸狗,欺压百姓,祸害地方的毛病就显示了出来。马占山信奉“乱世用重典”,一般受害人把状告到他那里,只要查实,就只有一种处罚:杀!

群众把记者带到镇中一处叫弹洞壁的小院前,只见临街墙壁上留有数百个被水泥覆盖的疤痕。“这里就是当年马占山所设的法庭,墙上的弹孔是日军机枪扫射留下的。”但让部队和群众最害怕的是马司令的军法严明。

1939年春,暂编骑兵第三旅旅长韩遇春因其父出丧,向所部驻地黑岱沟、窑沟一带群众无偿征派大量猪羊鸡肉,大摆酒宴。马占山假托召开会议,邀韩遇春等赴宴,趁机将韩缴械、绑赴杀场,就地正法。一同被处决的还有骑兵团团长白玉昆等几名军官,这在部队引起很大震动。

哈镇上的老人告诉记者,当年凡被带到军法处门前的必定是作奸犯科者;凡有将要枪决的犯人,都要敲响庙前大钟,召集群众宣布犯人罪状;再带其到小饭馆饱餐一顿,然后绑起来放在一辆“出红差”的牛车上,拉到河滩枪毙。“那时百姓一告一个准。马占山8年间军法处枪决触犯军法罪犯400多人,有旅长、团长、总参议等,以致老百姓后来害怕看到枪决人都不敢轻易告状。”至今哈拉寨还流传着当年的三句民谣:军法处门前走不得;大庙的钟声听不得;哈拉寨的牛车坐不得。

尊师重教美名扬塞外

逢年过节及春季古会,哈镇至今还保留着聚市交易、搭台唱戏的传统,吸引来汉蒙两地群众观看逛集。当地群众认为,至今哈镇人热衷的京剧、大秧歌、踩高跷、及书法、绘画等群众艺术活动,都是马占山的东北军引进而来,不断融入塞外风情的成分流传至今。

一辈子没上过学的马占山非常重视教育,1941年秋率先捐款15万元,其他军官合捐20万元,在哈镇修建一所占地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凤凰镇中山中心小学”(现哈镇中心学校),校园内建有风格别具的“中山大礼堂”和“秀芳图书楼”。

“秀芳图书楼”现在依然矗立于校园,为二层亭楼式。外墙后壁上方题有当年一位郭姓保长题写的“启聪迪智”四字。二层为八角木亭,青瓦盖顶,楼脊隆起,八角飞檐,凌然翘角。檐下八条横枋,分刻“名礼仪”、“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等校训。

校长张海平告诉记者,学校开学后就开设初、高级小学,招收男女生200余名。为了改变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马占山鼓励女孩子上学。马占山本人平生只有一个女儿,所以非常疼爱女孩子,就自掏腰包给女生每人发制服一套。

1942年,马占山看到镇上群众封建思想浓厚,常有弃婴现象,又拿出钱来创办了一所育婴堂,收容被遗弃的婴儿60多名,还雇请保姆医护管理等10多人专门照顾这些孩子。育婴堂位于哈镇以东两公里外的惠家沟里,带领记者参观的群众告诉记者,选择比较偏僻的山沟收养弃婴,一则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二则安静的环境利于孩子的成长。

张海平校长翻开《塞北古镇哈拉寨》这本书对记者说,学校20位退休老师是马占山驻守哈镇期间的直接受益者,利用五年时间走访群众实地查看和查阅史料,写成了这本哈镇学校的校本教材,每个学生人手一本,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书内详细记载着东北挺进军积极协助地方修桥补路、固堤治水,植林造屋,防疫救灾及帮助驻地群众春种秋收,打场晒谷的场景。

八年善举赢得世人尊敬

徜徉在哈镇的大街小巷,满目所及都是民国时期的土木建筑,虽然许多已经破败,但从门额上遗留的商号店名,依然能看出往日商家云集的经济繁荣景象。

75岁的崔占林老人指着身后自家的老房子说,祖父就在这开了一家鞋铺,自产自销,很是惬意。

东北挺进军驻扎哈镇后,造纸厂、军鞋厂、医院等后勤单位相继建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邻近市县的商号纷纷迁来,寻求部队保护。崔占林老人向记者回忆,大的商号有“三和恒”、“恒元成”、“义和成”、“保和成”、“德胜全”等30多家,无字号小铺店更是满街林立;酒坊、炮坊、糖坊、醋坊、粉坊、染坊等小作坊到处都是。油坊“七十二道油梁上梁杠,一年四季响三响。”鼎盛时期,哈镇常住人口达到两万,皮毛、油、粮及手工业更是在晋、陕、蒙边地首屈一指,有“南有重庆,北有哈镇”之说,足以证明小镇的经济绝不亚于县城。

崔占林还记得,马占山要求一律公平买卖,坑蒙拐骗售假者,当街砸摊位,驱逐出镇。改革开放后,哈镇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创办实业的成功人士,这种经济头脑都是当年经济盛世的遗风。马占山在老百姓面前没一点官架子,而且要求家人多干活,看到家里那个成员闲着就生气,自己的衣服、饭桌上的咸菜都是妻子亲手做出来的,老百姓亲切称他为“老头儿”。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开始撤离哈拉寨,驻地群众都感觉莫名其妙和恐慌。8月15日这天恰逢哈镇河神庙庙会,下午3时,庙会上演传统武戏《八大锤》,当演到岳飞抗金,金兵败北偃旗息鼓时,演出突然停了下来。

马占山走上戏台扬手高呼:“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中华民族胜利了!”接着又即兴做了简短演讲:现在抗战胜利了,日寇投降了,东北挺进军要打回老家去。东北是我的第一家乡,哈拉寨是我的第二家乡。今后,同胞们如果到东北去,找到我马占山都有饭吃。

马占山和东北挺进军离开后,哈镇群众在要道口特立一块“马公德政碑”记载其功绩。当地群众告诉记者,忠烈祠堂外一砖头上,有小学生用铁钉刻写了“马爷爷,我们怀念您!”八个字。马占山嫡孙马志伟先生前几年在忠烈祠祭拜抗战烈士时,看到字迹当场落泪,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哈拉寨的老百姓还记得我爷爷和东北挺进军,他们的心里自有一杆秤呀!文/图 本报记者孙涛

新闻推荐

黄河奇石收藏爱好者岳喜儿

一首“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唱得家喻户晓,唱得人人皆知。那么你真的见过会唱歌的石头吗?我最近采访了府谷的一位奇石收藏家,浏览了他的奇石收藏馆,那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图纹奇特,大小不一...

府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府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