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柳沟镇沙场村:“头雁”领闯脱贫路

榆林日报 2017-12-09 10:13 大字

查看香瓜长势

文图/本报记者满孝永见习记者李志东

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每一次来到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总是能看到该村的新气象、新变化。在以“四支队伍”为核心的“头雁”方阵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加入到拱棚香瓜的种植队伍,全村大棚的数量连年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产业致富的美好梦想,也渐渐将沙场村“脱掉穷帽奔小康”的前路照得越来越亮……

能人带头:脱贫致富不再愁

在今日的沙场村,村支书魏于章在村民眼中绝对扮演着“说一不二”的角色。原因就在于他敢闯敢干,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引领全体村民发展拱棚香瓜种植,实现了“种瓜一棚脱贫一户”的目标。

“过去的沙场村,可谓‘盐湖在脚畔,遍地黄沙窝\’,加之降水稀少,396名村民守着9000亩耕地,却只能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年人均纯收入还不到2000元,当地便有了‘卖驴也不往沙场卖\’的说法。2014年,魏于章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便带领全体村民开始拉土压沙、打井架电,愣是在这茫茫沙地中开辟出了数百亩良田。”定边县红柳沟镇党委副书记龚增轩说。

而后,在红柳沟镇镇长张铮、驻村干部田雷鸣的帮助指导下,魏于章开始了拱棚种植在沙场村的试点。69座,287座,625座,875座,短短的3年时间里,沙场村的设施农业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可喜变化,遍布全村各个角落的拱棚,更是创造了“一座大棚纯收入超一万元”的显著效益。

“在我们眼里,这些拱棚就是聚宝盆,里面生长的香瓜自然就是摇钱树了。去年我家种了7棚香瓜,年纯收入超过了7万元。今年我的信心更足了,借助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新建了10座拱棚,加上支书推广的秋茬蔬菜种植,全年的收入翻了一番还多。”沙场村贫困户罗双山说。

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还体现在魏于章组建的乐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中。“今年6月,全村的香瓜集中上市,一度出现了滞销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合作社内部定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上门采购及本地市场优先提供给贫困户,有能力的村民则自主或由合作社统一联系销路。为此,魏于章先后辗转北京、深圳等地,通过与大型商超、客户洽谈,解决了2000余吨香瓜的销售难题。”田雷鸣说。

凝心聚力:项目带动奔小康

伴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在产业兴村富民的道路上,魏于章也慢慢变得不再孤单。2015年8月,由定边县统计局派遣的第一书记闫克学及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沙场村,并通过项目实施,逐步改变着沙场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落后的局面。

2015年以来,通过“四支队伍”的积极配合与争取,沙场村已陆续实施了村组道路硬化5.2公里,拱棚集中种植区砂砾石路建设7.3公里,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4公里并安装变压器7台,解决了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难题。此外,该村还新铺设供水管网13公里,建设水井及供水井房净化站1处,结束了村民长期饮用高氟水的历史;17户贫困户的移民搬迁及村“两委”阵地、村级文化广场的建设,同样解决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

“鉴于拱棚香瓜集中上市可能导致滞销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与镇村党员干部及全体村民协商,决定建设一套自动化的冷藏设施。项目投资预算130万元,均由魏于章负责投资建设。明年开春建成后,全体村民均可享有免费的使用权。”闫克学说。

另据魏于章介绍,今年沙场村还与四川成都的饮品加工厂取得了联系,旨在将香瓜集中上市后的尾茬瓜、残次瓜加工成饮料,进一步帮助村民增加种植收入。此外,该村还计划借助村民王彩云家中的8座日光温室,逐步发展规模化育苗产业,切实帮助村民节省种苗运输成本,并在种苗价格方面让利于村中贫困户。

“每棚香瓜中,尾茬瓜、残次瓜可达700斤左右,市场销售十分困难。如果合作加工项目正式达成,合作社将以每斤2元的价格收购,仅此一项,每棚香瓜又可帮助村民们增加近千元的收入。”魏于章说。

新闻推荐

厉害了!定边荞麦

文图/本报记者赵娜荞麦,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荞麦碱、芦丁、烟酸、亚油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号称“百谷之王”。《本草纲目》中对它是这样描述的:“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

定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