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巧用“致富宝”共圆“脱贫梦”——定边县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脱贫攻坚

榆林日报 2017-11-13 09:06 大字

冯爱军种植的大棚辣椒长势喜人

文图/本报记者 满孝永

定边县按照“政府引导,信贷支持”的思路定位,与定边农商行建立了***信贷机制,政府搭台、银行唱戏、农户受益的普惠金融政策,正是在贴息、免息贷款的支持下,该县广大贫困户或扩大生产规模,或购买农机设备,或强化产业基础,纷纷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县上推出的贫困户小额信贷工程,在种植户眼里是‘植富宝\’,在养殖户眼中是‘殖富宝\’,在我们基层干部眼里则是名副其实的‘致富宝\’。”定边县红柳沟镇党委书记王学瑞说。

从贴息到免息

开拓信贷扶贫新思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贫困户想要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可谓核心与根本,但对于普遍缺乏资金的他们而言,没钱,富民产业几乎无从发展。有鉴于此,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用到可以发挥更大效力和功用的领域,便成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摆在定边县委、县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

2016年初,该县通过多方调研及与定边农商行的深入协商,决定由政府出资5000万元(其中民营企业出资1000万元),设立贫困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由此撬动农商行向全县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总额高达5亿元的扶贫贷款。同时,该县财政还决定拿出专项资金对在册贫困户金融信贷进行贴息(其中2016年为贴息贷款,月利率2.75‰;2017年为全贴息贷款)。

截至目前,定边县农商行向全县6540户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发放贷款4.05亿元,户均贷款额超过5万元。而这些被称为“致富宝”的贷款,因为采用了无抵押、纯信用方式的授信,让贫困户从手中“无可支配”到脑中“有活可干”,赋予了广大贫困户新的生产能力。

而让贫困户拿到贷款,只是走上致富路的第一步。去年以来,定边县按照“四跟四走”的金融支持方式,鼓励激励贫困户用好扶贫贷款,积极通过产业发展早日脱贫。

所谓“四跟四走”,即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在此期间,通过政府投放的“致富宝”贷款,贫困户可以在致富“能人”的引导下,有效利用手中的资源,发挥聪明才干,围绕市场需求及本地优势现代农业、养殖业、光伏等产业,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游则游,务实高效地发展家庭养殖业、简单加工业、家庭零售业及购置小型农机具等项目,开辟脱贫致富新路径。

从种植到养殖

实现产业脱贫致富梦

红柳沟镇沙场村贫困户赵李,借助定边农商行提供的免息贷款,在去年3座拱棚的基础上增建了10座拱棚,依靠大棚香瓜种植实现年纯收入10余万元。

白泥井镇公布井村贫困户陈秀芳,在免息贷款的帮助下,还清了平整67亩土地欠下的债务,今年仅大田西瓜便售出150吨,实现纯收入近5万元……

在全国上下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大潮中,定边县与金融机构联手打造的信贷扶贫工程,目前已经形成了“政府企业合作投放‘致富宝\’、帮扶干部引导用活‘致富宝\’、贫困群众全面受益‘致富宝\’”的金融扶贫新模式。该模式成功构建了贫困户精准贷款绿色通道的同时,还将贫困户发展生产面临的资金瓶颈迎刃而解,帮助广大贫困户寻找到了脱贫新动力。

定边农商行派驻白泥井镇公布井村的第一书记张海生,去年初便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启动了贫困户贷款工作。按照村民联合担保、农商行审核调查、建立贫困户家庭经济档案、确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卡等程序,2016年初,该村贫困户冯爱军夫妻成功申请了10万元小额担保扶贫贷款,建起了10座拱棚,种上了辣椒、香瓜、西瓜等经济作物。他种植的数十亩沙地西瓜,一上市便销售一空,仅凭种植一项收入就达到10万元,冯爱军一家也于当年顺利脱贫。

杨井镇南庄村贫困户尚振兵,此前多年在县城打工,2015年返乡后,搞养殖缺资金成了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了解到定边县出台的专项扶贫政策后,他在第一书记康文军的帮助下贷款10万元,与其他几户贫困户成立了武家湾村养猪技术专业合作社,为该村其他农户提供动物防疫、免疫等服务,2016年的家庭收入也达到10万元。

新闻推荐

陕西地税*** 铺就脱贫致富路

从今年8月份开始,地处偏远山区的宝鸡市陈仓区胡店村贫困户郭换亚分外忙碌,早晨一起床,她先给养殖的30只土鸡喂食,然后再打扫鸡舍卫生、准备下一顿的鸡食。吃完早饭,她又将前一天积攒的土鸡蛋打包装箱,...

定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定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