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自学手语的帮扶干部朱紫云

榆林日报 2017-06-30 09:03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荣

“小朱,再帮我取2000元。”

“别着急大姐,我这就去。”

家住定边县白泥井镇公布井村的聋哑人白芳和帮扶干部朱紫云娴熟地比划着手势,完成了这样一段日常生活的手语对话。

白芳,47岁,白泥井镇公布井村贫困户,先天性聋哑,育有两女一男,2006年丈夫因病去世。朱紫云,32岁,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白泥井镇公布井村驻村干部,白芳家的帮扶干部。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任何交集的人,却因为***,在这个小村落里每天上演着于细微处让人动容的一个个小故事。

“第二语言”

2015年底,朱紫云初次随村干部走进白芳家。冷清的小房子里,弥漫着一股刚刚烧过的烟熏味儿,炉子上还零星地散落着几根剩下的短柴火,烧得通红的炉子将有点发灰的白墙皮一角烤得微微焦黄。房子里没有太多的家具和摆设,简单、零乱,个子矮小、黑瘦的白芳努力地向朱紫云比划着各种手势,露出浅浅的微笑向他示意,而此时的朱紫云却一脸茫然和尴尬。不懂、更不会手语的朱紫云,不知道怎么回应白芳,只能一个劲儿地点头微笑。

对于白芳一家,朱紫云在经历初次见面的“打击”之后,开始沉下心,慢慢地梳理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想到的,白芳家的特殊情况主要在于沟通难、劳动力少、信息闭塞。于是,朱紫云将攻克语言难关作为帮扶首要切入口,他觉得如果不能和白芳建立良好的沟通,一切想法都是纸上谈兵。

人的潜能往往是无限的,总是在合适的机会、合适的时间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朱紫云就是这样一个认定了某一件事情就会干到底、干成功的人。他开始自学手语,并且一有时间就到白芳家,和她用蹩脚的手语聊天。他仔细观察、摸索、记录白芳的表达方式,慢慢地熟悉了这套只适合他和白芳沟通的“自创”手语。现在,朱紫云和白芳基本上实现了无障碍交流,在沟通上达成极度默契,朱紫云已然成为白芳在日常生活中对外交流的专职翻译。

“第二责任”

朱紫云作为一名基层普通干部,总是竭尽所能,以诚相待,在细微处体现自己的小小能量,帮助白芳一家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白芳的儿子学习成绩良好,在定边中学读高三,但面对家庭的窘境和学习的压力,在距离高考还剩3个月时,他竟想着要辍学和同村表哥外出打工,准备代替母亲扛起家庭的重担。朱紫云知道后,第一时间找到了白芳和他儿子了解情况,像亲哥哥一样耐心地对他进行开导、鼓励。渐渐孩子的心结打开了,辍学的念头也打消了。

经历这件事情以后,朱紫云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他发现自己之前的这种帮助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白芳一家人现实的窘境,他决定要改变这种“输血”的帮扶模式,带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着眼现实,说干就干。朱紫云鼓励白芳积极申请县上金融扶贫的贷款,建议她以家庭种植+小型养殖的方式,种植土豆、玉米、糜子约35亩,养羊45只。2016年,白芳一家人均收入达到5106元。

朱紫云与白芳一家人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发生在榆林市***一线故事中的一个。这些扶贫干部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与群众面对面、手牵手、心贴心,竭尽所能地帮助一个个处在困境中的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新闻推荐

砥砺奋进的5年 ***驻村调研 驻村笔记:沙场村记事事

5月22日是记者来到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驻村点的第一天。一大早,伴着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醒来,暗淡的天空遥远而深邃。圈舍里的牛也醒来了,哞哞地叫着。天空越来越亮,阳光瞬间照亮大地,乡间道路,直挺挺的...

定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