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信念,让我奋勇前行 本报记者思博海

延安日报 2015-05-22 08:39 大字

5月19日晚上,记者有幸专访了毛主席身边的电报员李锦华。他告诉记者:“革命年代的生活特别苦,生命都得不到保障,但为了心中共产主义的信念,我必须走下去。”

李锦华,1931年3月生,1944年7月参加革命,曾任报务员,电台队长,分站主任,总参通信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副主任,总参第二通信总站副主任等职。1947年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新中国成立后,6次带电台到中南海、北戴河、广州、杭州等地执行保障毛主席外出活动的通信联络任务。

李锦华说,我是陕北定边人,小时候家里特别贫苦,1936年的时候,红军解放了定边县,成立了定边完全小学,当时我就在那所小学读书,学习解放区的知识。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

道了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在干什么,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因为学习成绩优秀,1944年初,13岁的他考入了陕北公学,这是当时中宣部培养人才的地方,几个月后,中宣部需要一批人当电报员,当时他自告奋勇,请求院长让他去毛主席身边工作。当时院长问他:“年纪这么小为什么想去?”他说,“毛主席是我最崇拜的对象,我想见他,去他身边工作,结果梦想成真。”

当时红军的生活特别艰苦,但是苦中有乐。据李锦华讲,1946年建军节当天,他们训练回来后发现厨房师傅在今日菜谱中写了两道菜,分别是红烧挂汁鱼和青龙过海,平时连细粮都吃不上的大家都激动万分,等着好好吃顿饭,最后上来

的菜是红烧土豆和葱汤。不少人当时上前询问,伙食员告诉大家土豆的另一个名字不是洋芋(养鱼)吗,所以今天烧鱼给大家吃,葱不是青的吗,在盐水漂浮。大家顿时明白,笑成一片,高兴地吃着“大餐”。

军队医药也不足,生病很多时候只能硬扛,但是凭借强大的理想信念,很多人都扛了下来。李锦华说,1947年8月,毛主席转战陕北来到米脂县时,他们4个电报员都拉肚子,一天20多次,疼得头昏眼花,当时没有医生,更没有药,但没有人抱怨,依然忍着疼痛转移、工作,4个人中的两个因为这次痢疾拖垮了身体。

“当时我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为了人民去战斗,哪怕忍饥挨饿,哪怕病痛难忍,哪怕献出生命。”李锦华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定边资助计生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技能培训

定边资助计生贫困家庭子女进行技能培训本报通讯员韩彦慧报道定边县今年全力帮助计生贫困家庭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由县财政出资对部分贫困独生子女户、双女绝育户中高中毕业的子女进行2至3年职业技能...

定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定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