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强市富民统筹发展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和谐。十年来,榆林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榆林日报 2010-10-29 13:02 大字

建市十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推进南北区域协调发展,

广泛开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实现了由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合力建设和谐榆林

稳定才能发展,平安才能和谐。宜商宜居、安居乐业,是一个城市一方百姓的真切愿望,平安作为基础和保障,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为了给榆林市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以创建“平安榆林”为主题,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维护稳定工作,推进政法综治队伍建设,有力保证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治安大局呈现持续稳定的良好局面。

2009年,在全省公众安全感调查中,榆林市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88.84%,增幅为全省第二;平安创建知晓率达到74.94%,增幅和排名均居全省第一,其中8个县进入全省前10位。

2006年年初,市委对“平安榆林”创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转发了市政法委、综治委《关于深入开展创建“平安榆林”活动的实施意见》,并作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和基层平安创建活动,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全面推开了平安榆林创建的各项工作。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广泛深入,全市紧紧围绕省委关于群体性事件和赴省进京集体访“一控制、两下降”的目标,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遏制了群体性上访事件的上升势头。全市大部分乡镇成立了综治维稳工作中心,果断处置了各类群体性事件。

全市每年开展“打黑除恶”、春季、冬季严打专项行动和治安重点地区集中整治,各类案件破案率位于全省前列。在技防设施建设

和治安巡逻控制方面,累计投入3.9亿元,完成了12县区重点单位及城区街面视频监控设施,安装视频监控点近1万个;目前全市90%以上行政村和城中村安装了“平安之声”大喇叭及“十户联防”报警装置;发展壮大“红袖章”巡逻力量和平安志愿者队伍,加大人防、物防投入力度,消除了平安创建空白点。

为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市政法委举办了全市政法系统副县级以上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培训班,各县区也层层举办学习班、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警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的意识。为贯彻从严治警方针,市委政法委建立了新闻媒体披露事件督办查处制度,对各类政法干警违法违纪案件进行了督办查处,对《政法队伍建设领导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检查,取得了明显效果。

十年来,榆林人以敢为人先的奋发精神,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不断深化“平安榆林”创建活动,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如每半年对各县区开展一次公众安全感调查,及时通报调查情况,对调查连续两次处于倒数第一的县区,予以通报批评;连续三次处于倒数第一位的,年终实行综治工作“一票否决”。推出维稳工作“十大举措”,全面启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推进维稳五项机制常态化,普遍加大对政法维稳工作的检查力度和考核比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维稳责任追究制度,有力保证了维稳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平安榆林”创建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文/本报记者马蕊郝丽娜图/本报资料照片

近年来,全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10亿元,强力推进“民生八大工程”,突出解决吃水、行路、就业、教育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0元,是2000年的4.8倍,年均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0元,是2000年的4.4倍,年均增长16.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30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2000年的22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29平方米。汽车、电脑、手机等各类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5辆、电脑35台、移动电话191部。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2000年的35.2%、49.8%降到2009年的27.5%、35.1%以下。

教育:“蛋奶工程”全面实施,扩大到全体义务教育寄宿学生,受益学生达16.2万人。

就业和再就业:对全市12县区人力资源市场进一步投入改造,城镇年均新增就业2.2万人,全市累计设立公益性岗位1万个,完成贫困人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8万人次。

公共卫生:新建、改建、扩建医疗机构面积各113608平方米、75902平方米、37704平方米,改建危房29311平方米,农村卫生三级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社会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26.2万人,参保率达80%,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由4万元提高到8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达269.8万人,参合率为94.95%。同时,在12县区启动了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低保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城乡低保人数达到52.14万人,五保供养达到1.5万人。在省内率先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性全覆盖,今年榆林市神木、府谷两县将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定边、靖边、榆阳、横山4县区选择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执行,南六县选择2—3个乡镇开展试点工作。

住房保障:廉租房累计保障1.1万多户,经济适用住房征用土地近2000亩,开工建设近180万平方米、1.5万多套,竣工预售到户近1万套。特别是“1112”安居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同时,共扶持建设扶贫开发重点村1388个,搬迁贫困人口3.6万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9505公里,其中通乡油路建设和县乡油路改造2657公里、通村油(水泥)路5873公里、通达砂石路10974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建制村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95.5%、54.5%。共解决146.03万人的饮水问题,建成水窖3.73万眼,铺设管道1.92万公里。累计完成“一池三改”户用沼气12万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16.3万亩。实施了定、靖两个县374个无电村的农村“光明工程”,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

公益性公共文化体育:新建和维修了143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维修)项目,新建“农家书屋”323个,为全市57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送了设施、设备,完成了榆阳等7个县区

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工作。完成了4256个自然村“村村通”近6万套设备的建设任务。榆林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榆林市民俗博物馆、定边县文博馆、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绥德博物馆对外全部免费开放。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2709个,信息入村率达到49%。农民科普培训40万人次。

城乡社区建设:完善了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实施了372个农村社区建设项目。完成了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进入新世纪以来,榆林市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南部六县与北部六县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为了缩小南北差距,统筹南北发展。2005年8月,市人大二届一次会议做出了《办理〈强化扶持、加快南部县工业化进程,努力缩短南北差距议案〉的决定》,《扶持南部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5-2010)》,随即出台,明确提出了“66111工程”目标,即:采取6大保障措施,筹集60亿元扶持资金,扶持10大产业,形成100亿元产值,完成100亿元GDP。榆林市的扶持南部发展战略正式启动实施。

2009年,榆林市又启动振兴南部县“35186”工程,对南部县未来十年进行规划,通过实施“三大举措”、“五个产业带”、“一个基地”、“八大产业”、“六个园区”工程,力争到2015年,南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亿元。

2010年是办理《强化扶持、加快南部县工业化进程,努力缩短南北差距议案》、开展扶南工作的第5年。5年来,共安排实施扶南项目

(包括南北对口帮扶项目)288个,总投资近26亿元,其中,市扶南专项资金5.28亿元,南北县区对口帮扶资金4180万元。2008年度以前的扶持项目已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了市上组织的验收;2009年项目进入全面收尾阶段,即将开展验收工作;2010年项目建设已全面展开,进展顺利。总体上来讲,“十一五”扶南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已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实力增强。扶南工作开展以来,南部六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20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5倍,年均增长61%,投入的不断增加极大地促动了经济的发展。

发展基础改善。5年来,扶南专项资金累计投入南部县资源勘探项目近7290万元,其中岩盐勘探项目5100万元,煤炭及煤层气勘探项目2190万元,榆林市南部区域岩盐资源的分布、储量、品质等一系列勘探成果数据已经形成;扶南专项资金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达到2.1亿元,占扶持资金总额的40%。

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格局

初步形成。5年来,扶南专项资金累计投入特色产业项目17117万元,占扶持资金总额的32%,极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草、羊、枣、薯、杂、药、桑、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收入水平提高。2009年,南部六县财政总收入达到4.7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7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年均增长近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500元,年均增长2175元;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500元,南部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累计解决了30万人的贫困问题。

城乡面貌改观。5年来,扶南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8270万元,南部县中心县城面貌不断改善,重点镇功能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按“三沿三型”布局,一批城乡公园、广场、供水、防洪、道路、绿化、美化等市政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南部县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

社会事业进步。5年来,扶南和对口帮扶

资金累计投入各项社会事业项目5420万元。南部各县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医疗、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得到大力扶持。

发展信心提升。扶南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制约南部发展的瓶颈有了突破,南部盐化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正在形成,为今后的大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极大地增强了南部县发展的信心。

5年来,南部六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四两拨千斤”不是神话,大量的投入成为拉动南部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南部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预计年底,南部六县GDP总和有望达到124亿元,是2005年的4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6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5400元,年均增长超过2000元,农村居民收入预计达到3900元,年均增长500元。与2005年相比,2009年南部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全省排名平均上升了30个位次。

新闻推荐

定边县131名大学生到村任职

本报记者王婷报道11月29日,记者从定边县组织部获悉,2008年以来,该县通过搭建育用监管“五个平台”,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县大学生村官工作稳步推进,先后有131名大学生到村任职。搭...

定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