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向沙漠要绿洲 ——记陕西省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杜芳秀
在杜芳秀的场部门前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誓将秃岭变绿洲”,下联是“定叫荒山成绿海”,横批是“痴心不改”。自从杜芳秀“恋”上种树后,这副对联就成了老杜一家的座右铭。
行驶在国家包(头)茂(名)高速和青(岛)银(川)高速榆林段,我们会被这两条沙漠高速两旁的绿色所震撼。在毛乌素沙漠和白于山区交界地带的定边县,一处处荒山、沙梁正在被日渐增多的植被所覆盖。这些林地的播绿者就是当地农民杜芳秀。
杜芳秀,这个听来有些柔弱的名字,却像现代愚公一样,带领全家及周边百姓10多年种树不止,如今已完成沙地荒山造林12万亩,成为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他的妻子被评为全国绿化女状元,家庭被评为“全国绿色家庭”。
杜芳秀1954年出生在“没树石头少、日子过不了”的白于山区,因为家境贫困,没读完小学就辍学回家。回忆起20年前,杜芳秀说:“我们这儿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当过兵,立过功的杜芳秀立志要改变家乡的面貌。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杜芳秀看电视了解到国家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政策,心情激动。1999年,杜芳秀一家人带着做生意赚来的30多万元钱,回到了家乡定边县学庄乡黄伙场村。
一回到村里,他就签下了2200亩荒山的治理合同。接着,他雇了5个人,背起铺盖卷就上了山。杜芳秀把买来的两孔旧窑洞稍作改造,加了院墙,作为农场场部。几个人每天天不亮就上山,挖坑、栽树,中午饭在山上吃,不到天黑不回来。天热的时候,每人上山用5公斤装的塑料桶带一桶水。有时出汗太多,带的水不够喝就喝三轮车水箱里的水。
这里地处沙漠,干旱少雨,丰水年份降雨量才300多毫米。在这里栽树治山,杜芳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为了给树浇上水,老杜带领大家先后打了21口机井,每口井深240米到280米,一口井的投入超过3万元。不仅缺水,大风也是风沙区种树的最大威胁。“补了死、死了再补,就是要种活”,老杜很执著。沙地柏、沙柳、紫穗槐这些适应沙地的树种就是老杜最亲密的伙伴。
2000年,杜芳秀再次承包了1.2万亩荒山,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山桃、山杏、柠条等树种和甘草、黄芪等药材,按照树、草、药材的生长规律交错种植。2001年,为了扩大种树效果,老杜采取联户的形式与周边的30多户农民共同承包了3万亩荒山。同年7月,定边县秀海荒山治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以“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改善生态、多种经营、滚动发展、造福百姓”为宗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禁牧退耕的积极性。公司成立以来,已发展到目前7个乡镇、35个行政村、1500多户农民与公司联营,杜家种树大军越来越壮大。
在杜芳秀的家里,有一张根据航拍资料绘制的地图,这张1∶10000的地图显示着杜芳秀的造林成果:156座荒山得到初步绿化治理,累计造林种草12万亩,退耕还林近2.9万亩。其中4万亩荒山造林种草是杜芳秀一家完成的,其余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则是由杜芳秀提供树苗,带动附近农户完成的。
杜芳秀说:“这些成果是通过好的机制实现的。”杜芳秀说的“好机制”就是,由公司提供苗木、种子、管理,村组提供荒山荒沟,群众提供劳力,公司、村集体和农户按1∶1∶8的比例分配收益,是一种“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榆林古长城风沙区,东西绵延约500公里,曾是陕西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西部大开发十年,通过退耕还林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榆林涌现出了杜芳秀、石光银等一大批治沙英雄,林木覆盖率已提高到30%左右,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处。风沙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钟景林报道12月3日,国家疫控中心主任李明率农业部畜禽疫病专家组一行10余人,来榆林市定边县考核验收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石兴武等陪同检查。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贫...
定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定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