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水楼 奋斗如歌 博白县大良村描绘乡村振兴最美画卷
大良村重点打造大平坡水楼这一旅游景点,不断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
大良村以客家风情风格为主调,将大平坡屯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点进行打造。
走进博白县博白镇大良村,只见村道干净整洁,墙绘精美雅致,老房古色古香,屋前栅栏交错,儿童嬉戏打闹,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现在我们村里人真是幸福感爆棚,村里的环境和之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村人居环境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怀和全村男女老少的共同努力。”大良村党支部书记李裕华说道。在大良村,村民出了家门,就是蜿蜒步道、文化广场、小微花园,处处绿意盎然,都是散步好去处;进了庭院,鲜花盛开、蔬果飘香,令人心情舒畅。这样的环境,岂能不让人产生满满的幸福感?
党建引领
塑造乡村风貌之“形”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大良村在博白县委、县政府和博白镇党委、政府的关怀指导下,及时成立屯级党支部、乡贤理事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镇主要领导经常深入村屯,组织召开“板凳会”,入户宣传乡村振兴工作,动员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大良村筹集资金,集思广益,整修绿化村屯道路,重点打造大平坡水楼这一旅游景点,不断美化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生活环境。大良村以客家风情风格为主调,将大平坡屯作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点进行打造。目前,大良村共收到捐款300多万元并已投入建设,完成庭院打造3个,建有凉亭2个、拱桥2个,建设客家风情宣传长廊300多米,绿化带约200米,花带400余米,健康步行小道2000多米。在示范点打造成型的基础上,立足于全面推进“三清三拆”和乡村风貌改造,推动乡村面貌得到根本改善。
经济带动
筑牢乡村振兴之“实”
大良村坚持发展乡村产业,转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是大力发展种植业。结合“一户一产业”的扶持方法,鼓励村民规模种植天冬等中药材302亩、芋苗种植30多亩,蔬菜种植120亩。二是通过盘活资源将1万多平方米废弃养殖场改造成仓储物流基地等,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吸引企业工厂来投资建厂。目前落户在村辖区内的企业近10家,创造就业岗位约240个,极大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并且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25万元以上的收益。三是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专人运作、发展农家乐”的发展路子。结合乡村特色,合理利用资源发展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大良客家文化农家乐。四是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大良村已与桂林银行合作,策划打造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发展大良经济。
文化引导
铸造乡村文明之“魂”
大良村为了打造文化之“魂”,特地邀请了乡村振兴艺术设计师刘雨壹团队前来做总规划设计,依托王力先生曾经教过书的水楼,弘扬王力先生勤奋好学、龙虫并雕的精神,打造王力名片,缅怀先辈,激励后人,也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明需要,把大良村水楼旁废弃旧房改造成王力书吧、脏乱的桂圆林改造成王力诗词文化园,把大良村的“文化之魂”推向了新高度。大良村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了校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及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站,妥善解决群众矛盾纠纷问题。同时,大良村公共文化设施配套齐全,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文化活动6次,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村民养成良好文明卫生习惯,全面提升大良村精神面貌。
下一步,大良村将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文化铸魂艺术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要求,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对村庄进行合理规划,全力整治村庄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文明素质,着力抢占乡村振兴战略制高点。
新闻推荐
扫一扫,看孙国梁完整访谈本报记者邓盛龙“博白地处两广三市交界处,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重叠地带,是玉林‘两湾...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