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桂南采茶戏的未来
在训练之余,团长吕光东(中)与团里的青年演员分享表演心得。
《绿珠女》是团里新编的大型桂南采茶剧。图为彩排剧照。
在演出前,演员们互相给彼此化妆。
演员正在训练中。
《绿珠女》以采茶戏的形式,将绿珠女的形象搬上舞台,收获了不少观众的掌声。
上台前,演员利用手机检查一遍自己的妆容。
博白县采茶剧团副团长、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余晓东(右)在台上表演。
整装待发,准备下乡演出。
剧团里的青年演员正在训练基本功。
日前,当我们走进博白县采茶剧团时,该团的青年演员们正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舞步轻盈、扇花飞舞……团里的这60多名青年演员,在团长吕光东眼中,是团里最大的财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声音以及梦想。”在吕光东看来,他们是传承和发展桂南采茶戏的希望。
从田野唱到国家舞台的曲调
根据研究,桂南采茶戏源于明代,由江西采茶传入广西桂南之后发展形成。后来艺人们从其他地方的民间曲调中吸收营养,进而在玉林、钦州等地出现了插入演唱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内容的“采茶串古”。清朝末年,受到粤剧“过山班”的影响和彩调剧的传入,桂南采茶戏逐渐脱离舞龙、舞狮,向演戏阶段发展,形成一门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形式。经过历代采茶演员的努力,桂南采茶戏从田野唱到了国家舞台,那些在乡间阡陌中孕育的曲调和故事,通过舞台的炫目光影灿烂现身,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民间表演艺术。2006年,桂南采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博白,桂南采茶戏一度风靡各乡镇。那时,每逢年节、庙会与农闲时节,桂南采茶戏在乡村、圩镇的演出十分活跃。博白县采茶剧团副团长、桂南采茶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余晓东从小就目睹了采茶戏的演出盛况。耳濡目染之下,他在读书时毅然选择了戏曲专业,并在毕业后进入了博白县采茶剧团,从事采茶戏演出,一晃20多年。
步入21世纪,随着人们娱乐方式日益增多,桂南采茶戏逐渐被边缘化。观众数量的减少和演出市场的萎缩,采茶戏艺术人才纷纷出走,令桂南采茶戏的发展进入瓶颈。更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桂南采茶戏的记忆正被人渐渐遗忘。
联姻市场走向活态传承
“培养、挖掘更多的采茶戏演员苗子,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一条好出路。”这些年来,余晓东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演戏之余,他不断培育新人。
近年来,在博白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博白县采茶剧团开始探索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走向市场开发结合的可能性。
2018年,大型新编桂南采茶剧《绿珠女》参加广西第十届剧展,以采茶戏的形式,将绿珠女的形象搬上大型舞台,带领全场观众感受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桂南采茶戏的无穷魅力,获得现场专家的一致认可。
“2018年,我们成立了采茶戏的培训基地,在博白28个乡镇设有教学点。”这些年来,吕光东在传承文化与商业开发的边缘摸索,除了不断开发新戏目吸引受众外,更将眼光瞄准培训市场。五年来,吕光东带领设立了54个采茶戏培训分中心,培训了10000多名中小学生,组织策划的多个节目被选送到中央电视台播出。
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剧团。“我们每年向广西艺术学校输送优秀的学生苗子,让他们接受专业的表演基础训练。毕业后,他们可以选择留在剧团。”吕光东介绍。
今年21岁的梁峰源,在高一那年因喜爱歌舞而为吕光东所挖掘,送他到广西艺术学校系统学习表演艺术。毕业后,梁峰源留在剧团正式学习桂南采茶戏。“以前是站在门外看戏,现在懂一点门道,越来越被桂南采茶戏所吸引。”
采茶剧团承载着这一群年轻人的理想起航,也让这类民间艺术得以延承。青年演员为桂南采茶戏带来了更具现代感、更多元的审美趣味,在他们的努力下,采茶戏在形式、题材方面有了更多拓展;而他们,不仅能出演采茶戏,亦善于演出现代歌舞节目,成为发展更全面的演员。
排练、化妆、收拾行装……夜幕降临,乘上中巴车的他们,正要赶往博白县凤山镇白马村,为民众开展文化惠民演出。
(图片由本报记者 陈旭庆 钟勇 张钰斌 摄)
新闻推荐
专家现场授课。本报讯(记者宋建州梁琪岚)为普及学生食品安全以及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12月3日,博白县科学技术协会、博白县...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