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耕种智慧化 服务社会化
本报博白讯(记者/邓盛龙通讯员/冯铭)9月22日,博白县宁潭镇莫林村,一架植保无人机从稻田上掠过。田垌畔,裤脚都没湿的种粮大户莫水生感慨道:“以前靠人工,累折腰一天也就护理三四亩;现在一个电话,无人机每小时作业25亩。”
种田“就一个电话的事”,可不是耍嘴皮子。年初,为抗疫情保粮食生产安全,该县成立水稻产业化联合体,启动5万亩绿色高产高效水稻种植社会化服务项目,给予种粮5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每造400元补贴,用于购买农机社会化服务。
博白是全国首批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其育种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因农资等要素成本上升和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跟其他地方一样,面临耕地撂荒和“谁来种田”双重问题。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要探索规模化种粮路子,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上。”博白县委书记罗宗光表示。
那么,打个电话能做哪些事?
“我们依托项目建设了‘农机慧眼’平台,吸纳农机合作社参与,提供从种到收一条龙机械化服务。”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严名锋说,合作社农机装上北斗系统,实行电话预约、就近派单,并可实时计算作业面积,为补贴发放提供数据支撑。
这样的流水作业模式,让农民成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今年“双抢”,博白遭遇旱情,种粮大户卜其峰有160亩田快立秋还未插晚造。一场及时雨后,他立马预约,“两天就打好了田。县里把最难的事办成办好了,种田有保障喽。”
旺茂镇绿田村返乡创业青年吴东华流转村里337亩田“试水”,其中115亩为撂荒田。“平台整地、收割价格,合作社的机械化服务均比市场价低20元。种田有赚头。”他晚造种了1000亩,并与当地电商龙头合作建设加工厂,让优质米从稻田上餐桌。
确保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博白的做法贯彻落实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精神,让水稻产业链上的各方抱团共赢:龙头公司负责农资供应、收购销售;合作社提供育秧、农机等服务;种粮大户交100元/亩的服务费,为村级集体经济创收。
据统计,该县种粮大户从去年的70户增至124户,复垦撂荒田3612亩。在规模化种植的带动下,今年该县整地与收割机械化水平均达98%以上,种植水稻达到84.55万亩。其中,早造41.05万亩,总产16.64万吨,分别同比增长6.32%、7.22%。今年7月,中央下达广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3.07亿元,博白获得奖励。
新闻推荐
▲黄金凤与她的父亲在一起。再次看到黄金凤,是在8月上旬。当时,黄金凤作为博白县贫困学生的代表之一,参加玉林大学生志愿者...
博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博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