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家人的“禾线粉”生意经

玉林日报 2020-05-10 06:33 大字

像皮球一样大的油堆,很受顾客喜欢。

禾线粉配上一块剪好的扣肉和扣肉汁依然是当地最传统的吃法。

冯五妹、苏十妹、刘四妹、高妹、三妹、炎妹……这些清一色打出招揽食客标牌的名字,都是博白县英桥镇街上阮姓人家媳妇、女儿的小名,她们打出这些名字都是用来主打她们的持家生意 “禾线粉”。

改良升级,禾线粉不仅能吃还能玩

记者曾在2014年专程采访过英桥镇阮姓人家的“禾线粉”,时隔6年,再次走近她们,发现阮家“禾线粉”生意做得更加兴旺了。

在圩镇最排头的两家店铺是阮家媳妇冯五妹和苏十妹的,摊位上摆满了新鲜出炉的圆柱状禾线粉、大得像球一样的油堆,还有热气腾腾的落水包(也称婆水拐)等。来往于摊位的顾客,或打包,或入店堂食,络绎不绝。

禾线粉的价格便宜,吃法可炒可煮,也可直接蘸酱油吃,十分美味。当地人喜欢趁着新鲜放大蒜、加酱油、淋香油,再配上扣肉和扣肉汁,一碗色香味俱全的禾线粉滑嫩爽口,滋味美妙,令人回味。

冯五妹和苏十妹手脚麻利地招呼着客人。稍微空闲一点,她们便拿起约半米长的禾线粉,或转圈、或打结,像小时候玩的橡皮筋变着花样玩,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特别是一些小孩子看得目不转睛。

禾线粉是纯粹的大米食品,通过浸米、磨浆、煮浆、蒸粉、调料等工序制作,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火候,如此才能让禾线粉随意弯曲甚至打结而不断,由此可以看出它的柔韧度。冯五妹和苏十妹将做好的禾线粉在手中任意把玩,正是她们对自己的制作工艺自信的展示。

勤劳聪明,阮姓人家成了“主力军”

禾线粉是博白客家特有的一种风味小吃,其中又以原产博白英桥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这是由于它特殊的形状 两指长的圆柱米条,两头粗,中间细,如同狗腿骨。禾线粉以稻米为原料,“禾线”一词就有谷穗的意思。英桥镇的禾线粉之所以出名,与当地盛产的一种粳米有关。粳米米粒丰满肥厚,粘性大,做成粉条后细嫩软滑,口感最佳。

而把英桥禾线粉做出名声来,主要还是阮姓人家。冯五妹告诉记者,这些年经过改良配方,升级设备,做禾线粉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辛苦而繁重,每天能做15O~250公斤禾线粉,基本上都是到了傍晚时分,就全部销售完毕。逢节假日她会更加忙碌,一天要做两三趟。有一次接了一单3000元的订单,就这一单生意,就让全家忙碌了差不多一整天了。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的儿女都回到家,在店里帮忙。因为多了几个劳动力,冯五妹才有时间在摊前招呼客人,同时也做一些产品展示。冯五妹说,现在她还开通了抖音号和微信群,经常发送一些产品展示,线上有不少顾客通过这些渠道来下订单,每天都忙个不停。

据博白阮氏族谱记载,最早来到英桥镇安家落户的阮氏艺庄公,一共生有五个儿子,五个儿子都各有成就。长房阮玖万裔孙5世金海公,很会经商。依靠灵活的生意头脑,当年从事贩牛生意挣了钱,就在英桥村置下大片山岭土地给子孙。为了让这些土地更有价值,金海公还建了一个贸易买卖的市场。为了吸引人气,凡是圩日到这条街上买卖或者闲逛的人,从入口进来就可以拿一个牌,在市场内当成钱来使用,不限次数。一般进去两次,就可以在街里面的摊点吃饱一餐了。这样别出心裁的“营销”做法,很快让英桥这条街名声在外,吸引众商家前来。也或许是遗传当年金海公善于经商的基因,现居住在博白英桥街上的许多阮姓人家在经营着禾线粉这种极具客家特色的美食,以及其他的客家美食,远近闻名,英桥街也成为两广区域最有名的“美食街”。

新闻推荐

男子水库翻船 不幸溺水身亡

事发现场,救援人员正在搜救。杨壮龙摄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吕海锋通讯员杨壮龙)4月26日,博白县一男子在水库独自行船,船快靠岸...

博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博白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